索引号: | 12331003E96936103G/2025-02194 | 文件编号: | |
发布机构: | 黄岩区 | 成文日期: | 2025-03-2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书 院 | ||||||||||||||||||||||||||||||||||||||||||||||||||||||||||||||||
|
||||||||||||||||||||||||||||||||||||||||||||||||||||||||||||||||
书院之名,源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皇宫设立的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改名集贤书院,为国家所设立的国书校勘、遗书征集。唐代私人藏书馆所也称书院。北宋王安石说:“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1”鼓励儒士们在城市或山林讲授,从学者多者数十百人,书院逐渐兴起。全国闻名有岳麓、白鹿洞、应鼓和嵩阳四大书院。南宋时期,书院规模和制度正式确立和完备,数量多,规模大,地位高,影响广,几乎取代官学,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除官学外,凡私办讲学之所皆称书院。南宋理学名师巨儒进入书院讲学,以讲经籍为主,推动书院发展,理学兴盛地方,书院分布广,士子入学多。南宋书院发展是理学家竭力倡导,国家需要大量人才,以及科举考试需要等原因。 南宋理学家陈襄(福州人)任仙居知县,下乡为学生讲经,撰《劝学文》:“一家为学,则宗族和睦;一乡为学,则闾里康宁;一县为学,则风俗美厚。虽有恶人,将变而为善。2” 书院礼请著名学者讲课,如黄岩樊川书院请朱熹,东屿书院(今属温岭)请叶适,临海上蔡书院请王柏(朱熹三传弟子)。学习方式开放,开展学术争鸣,培养一批台州人才。书院纪念并供祀先生老师们的事迹。明《赤城后集》中,有黄岩《新建文献书院记》(朱右撰):“文公朱子(朱熹),以清献杜公(杜范)配,别为祠祭二徐先生(徐中行、徐庭筠)、郭磊卿、赵师渊、杜煜、杜知仁。”《柔川书院记》(张翥撰):“中祠二程(程颐、程颢)、朱子,侑以先生(黄超然)。” 黄岩樊川书院 山长杜煜,礼请朱熹主讲,杜煜等13人成为朱熹门人,创立朱子理学支脉南湖学派。有十余人中进士,进入仕途。后人评曰:“樊川书院堪与新安、考亭鼎立为三,以宇内鼎峙之书院。” 临海上蔡书院 南宋景定三年(1262),台州知府王华甫建上蔡书院于临海东湖。聘请王柏(金华人)执教,编有《上蔡书院讲义》。宋末元初台州名士多学于书院。 天台顾欢读书堂 顾欢,南朝盐官人,隐居天台山,开馆授徒,受业者百余人,著有文集和各种道书,成为宋齐间著名学者。后人改隐居地为欢溪、顾儒岭,教学之地为读书堂。 临海观澜书院 进士石官至南康知军,辞官后在临海章安(今属椒江)金鳌山建观澜书院,教授家乡子弟。最早在台州传播洛学(理学的一派)。 民国《台州府志》引用明初著名学者宋濂一句话:”晦翁(朱熹)传道江南,台(州)为特盛。”说明台州各书院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宋代台州进士587人,其中北宋37人,南宋550人。南宋152年,进士科考约50次,每科进士及第四五百人左右,平均每科11人。其中临海217人,黄岩125人,天台45人,仙居79人,宁海108人。临海王会龙为宝庆元年(1226)状元,临海杜文甫为宋末咸淳三年(1267)榜眼,黄岩(今温岭)王居安为淳熙十四年(1187)探花,天台裘淳为开禧元年(1205)探花。南宋《赤城志》卷4《贡院》记载科考盛事:南宋初台州“应试士未盛”,台州成为辅郡“自是应书者渐盛”;中叶嘉定间,每次应试从“犹不过五六千人”到“近岁至八千人”。时台州成丁人口31.82万人,参加府考之人约占1/30。南宋台州进士人数为历代之最。 南宋台州籍有6人官至丞相:陈骙,临海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终官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副丞相)。谢深甫,临海人,乾道二年(1160)进士,终官右丞相,封鲁国公,追封信王。杜范,黄岩人,嘉定元年(1208)进士,终官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天台人,嘉熙二年(1238)进士,终官右丞相兼枢密使。吴坚,仙居人,淳祐四年(1244)进士,终官左丞相兼枢密使。叶梦鼎,宁海人,嘉熙元年(1237),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终官右丞相兼枢密使。科举之外还有“十大儒”:北宋末徐中行,南宋徐庭筠、石、潘时举、赵师渊、杜煜、杜知仁、杜范、车若水、黄超然。十人中,石、杜煜、赵师渊、杜范、潘时举5人进士出身。 元代,限制书院设置,审批制度紧缩,书院逐渐从民办转为官学化。官方任命书院山长,或官学的学官转任,山长满任可转任学官。 如周仁荣(临海人),任缙云县美化书院山长,尽心教化,士俗为变,征辟为行省椽史,官至翰林修撰,集贤待制。元代书院基本上不是学术争鸣场所,而是官方施行教育形式。明《赤城新志》记载,元代黄岩有樊川书院、柔川书院、文献书院和回浦书院(今属温岭);临海有上蔡书院、鉴溪书院;仙居有桐江书院、安洲书院。但私学比较兴盛,有家塾、义塾等基础教育机构,补充官学教育不足。名儒设置的私学似民办书院,招生不受地域和宗族限制。元代临海泰不华(后任台州路总管)求学于乐清李孝光,黄岩徐宗实(明初任兵部侍郎)求学于平阳史伯璿。也有外地士子来台州书院求学。 黄岩柔川书院 原是“南宋十大儒”之一黄超然创办的义塾,其子黄中玉改为书院。元代文学家、翰林学士张翥撰《柔川书院记》:“辟塾为书院,中祠二程(程颢、程颐)、朱子,侑以先生(黄超然)。东西两庑为师生之舍,后堂为会讲行礼之所。” 黄岩文献书院 在黄岩委羽山东侧,元末浙江行省枢密副使刘仁本(黄岩人)建,纪念朱熹执教成就。元代名士危素、朱右撰《记》。 仙居桐江书院 原是唐诗人方干后裔方斲故居,朱熹路过访问,题“鼎山堂”匾。其孙方志道改为桐江书院,以祀朱熹。 仙居安洲书院 元代隐士翁森建,以儒术教化乡人,仙居及台州各县从学者先后有800余人。 明洪武二年(1369)十月,朱元璋上谕中书省臣:“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二天下学校未兴。宜今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德,此最急务,当速行之。3”县学是一县之学府,明代规定县学生员人数20人,但明中叶后严重超员,许多优秀学子就读书院,地方官允许兴建书院,因而明代书院大多是官方所建,或官员、绅士所建。如台州知府阮勤重建上蔡书院,知府周志伟建赤城书院,黄岩知县建紫阳书院;官员陈璲建白云书院,冯凤池建南屏书院,陈选建丹崖书院,金贲亨建崇正书院,王士性建白象书院,陈锡建南衡书院,谢省、谢世衍建方岩书院,黄绾建石龙书院等。以方岩书院和石龙书院为最。 太平方岩书院 位于大溪方山。明弘治二年(1489)官员谢世衍、谢世修创建,谢铎(国子祭酒)续成,以本族子弟入读为主。内阁首辅李东阳撰《记》。 黄岩石龙书院 位于翠屏山。明中叶礼部尚书黄绾致仕后创建,对学子讲解“经世之学”。嘉靖二十一年(1542)哲学史上“石龙深辨”即于此处。 清初,朝廷对书院采取严禁,惧怕书院广聚士子讽议朝政,传播反清思想。雍正十一年(1652),开始承认书院对儒学教育作风,诏令各省创置书院。乾隆元年(1736)颁布上谕,对书院性质、山长聘任、生员考核、教育章程作出规定“命定教官品级4”,此后书院大为发展,清末光绪间达到高峰。台州知府张联元建近圣书院,知府王绍燕兼任赤城书院山长。知府刘璈自同治三年(1864)至同治十一年(1872)在任,督同各县新建、重建、扩建或整顿书院32所。清末。台州有书院144所,占浙江11个府书院总数14%。 太平宗文书院 位于横峰山,清咸丰元年(1851)建。山长黄濬,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至同知,退隐后主讲黄岩、太平书院,著述甚富,为清末台州著名学者。黄濬撰《宗文书院记》:“宗文,宗者,尊也,本也,尊其所闻文,而本诸行也。” 临海三台书院 清同治六年(1867),台州知府刘璈建广文书院,同治十年扩建,改名三台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名三台中学堂。 黄岩九峰书院 位于九峰山麓(今九峰公园内)。清同治八年(1869),知县孙憙废九峰寺改建书院,聘请经史学家王棻任山长,培养许多优秀人才,如喻长霖(榜眼)、章梫(国史馆修纂)、王舟瑶(经学家)。 明清时期,书院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大多由官府或官员、绅士所办。官办书院由官府聘任,《临海县志》记载:“正学书院山长府聘,东湖书院山长县聘。”学官由官方任命,如临海王世芳96岁任遂昌训导,官至国子司业(副校长),卒年140岁。功课除《四书》《五经》外,兼学史书诗文,批改科举应试文章。方式是学生自学,院师定期集中讲教、辅导、批改、考评。教学内容同科举考试紧密联系,知县每月对学生考察,每年作一次全面考核,成绩优秀者,给予经济奖励。书院成为以课考为主的科举预备学校。私塾一般每所一位塾师,能够因人施教,教材及学习年限不定。书院、私塾学生考取秀才后,进入县学,成为县学生,参加3年一次乡试(省试,考中者为举人),走上科举之路。 清中晚期,台州书院发展较快。《台州地区志》记载,台州有书院144所(含宁海),占浙江11个府书院总数14%。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后,书院改办中小学学堂,私塾和初等小学并存。民国时,随着新办小学发展,私塾逐渐减少,但仍有极少数私塾延续至民国后期。民国15年(1926),温岭叶遇春(秀才)撰《螭山学堂记》,记述历史演变过程。大意是,明初镜川(牧屿)叶氏家族建乡约堂(所),后改兴善堂,清代改书院,民国改学堂。 社学 宋代每乡设社学一所,是官办地方小学,15岁以下儿童免费入学。明初屡诏天下设立社学,明嘉靖《太平县志》:“今之社学,即古之小学。”洪武八年(1375)“礼官以上意檄府州县,率五十家设社学一所,请秀才为师,教民间子弟”;“年十五则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焉。”义学儿童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还接受律令及婚丧祭祀、礼节教育。每里设一所,后来设于乡间者多废,仅县城保留一两处社学作为点缀。 学塾 分义塾和私塾两种。义塾又名义学,是一种免费私塾,经费主要来源于祠堂、庙宇地租,或由私人捐助。私塾是塾师自设的学馆,也有乡绅、商人设立的家塾,每个私塾一般只有一位塾师。学塾在清代盛行,清末同治间(1736~1795年),临海建37所,仙居建8所,太平(今温岭)建十余所,黄岩建41所。宣统二年(1910)各县新设义塾47所。民国21年(1932),临海、黄岩、温岭、仙居、天台有义塾、私塾452所。 (还有城乡的文昌阁,或单独或建在书院内,亦是教育场所)。 结语: 书院和官学相同,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明史》曰:“选举之法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于是矣5。” 译文:选择举用人才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学校,科举考试,荐举,吏部量材授官。参加学校教育,通过科考使学子登科做官;通过荐举,广泛地招纳人才,然后吏部进行量才授官,使人才分布到各级官职上,天下人才都能为国家做事。 名 人 与 书 院
(据民国《台州府志》和各县《县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