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2024年一季度黄岩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 2024-07-09 08:47   来源: 综合业务科 字体:[ ]

一季度,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全力主攻“一千双百”三大跃升行动,坚定不移实施“六大战略”,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经济发展起步平稳,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恢复向好。

一、经济运行开局向好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黄岩区实现生产总值154.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排名全市第五,高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增速。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亿元,同比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66.68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84.02亿元,增长6.6%。一、二、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2%、43.3%、54.5%。

(一)生产端持续发力,三次产业稳步回升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一季度,全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8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去年同期增长2.7%。其中种植业下降1.4%,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增长23.8%、69.9%、0.5%和3.3%。生猪产能持续攀升,规模化率达到新高度。一季度末,全区生猪存栏4.84万头,同比增长33.6%;生猪出栏1.20万头,增长125.7%;猪肉产量970吨,增长125.6%。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8%。分行业看,全区30个行业大类中,有2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达73.3%。支柱行业支撑有力。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同比增长12.9%,增速较去年全年加快11.3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2.3%,增速较去年全年加快10.3个百分点;两个行业合计增加值占全区比重54.6%,共拉动全区增加值增长6.6个百分点。小微型企业成为拉动增长主力军。一季度,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8%,同比增长13.4%,高于全部规上工业4.6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个百分点,为工业生产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服务业持续恢复。一季度,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4.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6%。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0%,金融业增长7.2%,分别高于服务业增速4.4个、0.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长缓慢,增加值同比增长0.7%。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包括批零住餐、金融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实现营业收入7.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8%。

(二)需求端恢复向好,投资消费加快回暖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一季度,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6.8%,增速较2023年全年上升10.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工业性投资增长29.3%,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4.6%;服务业投资增长2.5%。分类别看,项目投资增长17.7%,房地产投资下降11.5%。分结构看,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长64.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1.3%;制造业投资增长24.6%。

消费需求继续释放。一季度,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0%。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1亿元,增长14.6%,增速较上年全年加快8.3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1.21亿元,增长23.2%;商品零售14.90亿元,增长13.9%。从商品类别看,汽车类实现零售额9.15亿元,增长26.4%;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08亿元,下降1.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9.32亿元,增长7.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79亿元,增长4.9%。

外贸出口恢复性增长。一季度,全区进出口总额58.8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0%。其中,出口总额57.69亿元,增长9.5%,增速排名全市第二,高于全市平均21.6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加快12.4个百分点;进口总额1.13亿元,下降11.5%。3月当月,进出口总额21.50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出口21.05亿元,增长14.7%;进口0.45亿元,增长57.8%。

(三)要素端支撑有力,民生福祉持续推进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2%,排名全市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长1.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8.7%;非税收入增长37.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24亿元,下降0.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教育支出分别增长28.9%、27.6%和62.2%;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分别下降5.4%和37.9%。

金融支撑稳健有力。3月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36.9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8%。其中住户存款增长13.3%;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长9.5%。本外币贷款余额1597.79亿元,增长15.2%。其中住户贷款余额增长8.1%;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增长22.3%。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07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5%,高于全市平均0.8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57元,增长5.8%,高于全市平均0.9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一;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02元,增长8.0%,高于全市平均1.1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92,比上年同期缩小0.04,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企业发展信心不足,效益持续下滑。从预期看,一季度规上工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60.4%的企业预测下季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一般或不乐观,企业预期总体仍偏弱。民间投资增速-10.1%,仍处于负增长区间。从销售看,规上工业企业一季度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0%,20个涉及出口的行业中,12个行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为负。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分别下降69.2%、47.2%,较2023年回落182.8个、32.9个百分点;纺织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7个行业出口降幅均超过20个百分点,合计下拉全区出口12个百分点。从效益看,企业盈利能力仍显不足。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8%,利润总额下降5.6%。每百元收入中的营业成本为81.9元,较2023年的81.1元上涨0.8元。

(二)投资增长基础不牢,结构仍需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动力不足。一季度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8%,扣除分摊的交通与水利投资数,增速仅为-9.8%。新入库项目数36个(不包含房地产项目),排名全市第五。新项目计划总投资25.5亿,5000万以上项目7个,均排名全市第八。建安投资后继乏力。结转项目中,台州市新兴产业基地一期安置房工程、黄岩区马鞍山家园工程等项目已经接近完工。去年年底和今年入库的项目尚未开始工程主体建设,建安投资体量偏小。商品房销售持续回落。一季度,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4%,低于全市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房地产在库项目数量减少,2023年全区有10个房地产项目售罄退库。在库项目中,有多个项目进入尾盘阶段,剩余可销售面积较少。且自2023年下半年来,新开盘项目较少,可销售面积数量少于去年同期。

    (三)新质生产力动能不足,发展步伐仍需加快。从生产端看,2023年我区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8.5%,2024年一季度未见明显复苏,增加值同比下降2.4%,低于全市平均增速30.4个百分点。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如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下降1.0%、1.8%、41.8%,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5.5%、7.0%,均低于全市平均增速。从需求端看,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同比下降8.4%,增速低于汽车类商品总体增速37.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售额比重为17.2%,较去年全年下降9.9个百分点。从新增企业看,一季度,全区新增“四上”单位仅9家,新增数量列全市第七位,低于全市平均,较前一位的三门县和仙居县少2家,较全市第一的椒江区少14家。

三、下阶段对策与建议

(一)关心关爱企业发展,政企畅联助企纾困。依托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企业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及个性化特色服务专区,打造“政企畅联、助企无忧”的服务新模式,实现政策精准直达、服务便利获取、诉求高效办理,多措并举以更大力度为企业纾困。结合“万名干部助万企”活动深入企业,及时掌握企业经营中的苗头性、潜在性问题,梳理企业问题清单。开动“宁聚力”政务服务车,组织相关部门组团服务,把服务送到企业“家门口”,确保企业的诉求“事事有回应”办事“件件有着落”。

(二)招大引强加快推进,释放项目驱动之势。持续不断抓招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行动为牵引,持续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热潮,全面推动发展跑起来、好起来、快起来。强化全员招商、全域招商、全链招商,立足模塑等传统产业基础优势和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先发优势,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快在库各类项目进度。特别要关注亿弘光伏、清陶能源等省市重点项目的进度,保证建安投资进度正常;拱东医疗项目、台州市黄岩区锦江小学建设工程、黄岩区大有艺术中心工程、华能西部低碳共富智慧农光综合项目等新入库重大项目要加紧推进,尽快完成前期工程,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三)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积蓄未来发展潜能一方面,主动竞跑新质生产力新赛道,全力打造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增长极的产业集群,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台州创建华东重要智算节点城市,引进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促进全区产业提档升级,努力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着力传统产业技术提升,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全面提高技术装备的水平,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呼吁更多企业积极应用工业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