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回稳向好 发展韧性持续彰显
——2023年黄岩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
|
||||
2023年,黄岩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全力主攻“一千双百”三大跃升行动,坚定不移实施“六大战略”,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回稳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经济运行回稳向好,提质增效迈出坚实步伐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黄岩区实现生产总值637.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高于全市、全国平均增速。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83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83.83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330.04亿元,增长8.4%。一、二、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7%、44.5%、51.8%。 (一)生产端稳中有进,经济恢复基础不断巩固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2023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2.9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增长3.2%、4.6%、40.3%和4.2%,渔业下降12.5%。全年粮食总产量38765吨,比上年增产193吨,实现“四连增”,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其中,春粮、早稻产量分别为5317吨、3471吨,分别增长49.0%、13.1%。蔬菜播种面积17.68万亩,同比增长2.0%。四季度末,生猪存栏48425头,同比增长68.0%;生猪累计出栏31088头,增长65.8%。猪肉产量2601吨,增长68.1%。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2023年,全区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79亿元,与上年持平。民营企业平稳增长,实现增加值139.30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4.3%,总量较上年增长1.3%。分行业看,全区增加值总量排名前五的行业中,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1.6%、2.0%和2.1%,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下降8.4%和8.1%。 服务业拉动有力。2023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8.4%,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1个百分点。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2%、2.0%和12.4%。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和14.3%。其他服务业中,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9.7%和2.4%。 (二)需求端恢复向好,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固定资产投资展现韧性。202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下降3.4%,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工业性投资增长1.7%,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3.1%。服务业投资下降4.2%。分类别看,项目投资增长7.1%,房地产投资下降15.5%。分结构看,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长134.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3.0%;制造业投资增长9.5%。 消费活力持续释放。2023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05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5亿元,增长6.3%。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60.20亿元,增长5.9%;餐饮收入3.55亿元,增长12.8%。从商品类别看,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7.64亿元,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6.74亿元,分别增长6.9%和1.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6.60亿元,增长6.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45亿元,增长6.8%。 外贸出口降幅收窄。2023年,全区进出口总额261.29亿元,同比下降4.8%,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56.33 亿元,下降2.9%,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3个百分点;进口总额4.96亿元,下降53.0%,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4个百分点。出口结构持续呈现优化。全区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值比重达到93.9%,较上年提高16.2个百分点。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对非洲、拉丁美洲出口额分别增长7.9%和7.8%。在出口额前十的国家中,墨西哥、意大利和法国出口额分别增长35.8%、20.9%和7.0%。 (三)收入端增势良好,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财政收支稳健运行。2023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03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14.3、2.1和3.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长31.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7.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63亿元,增长3.7%。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增长8.0%、2.7%和3.5%。 金融支撑稳固有力。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59.34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住户存款增长15.4%;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长29.8%。本外币贷款余额1468.94亿元,增长15.2%。其中住户贷款余额增长9.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增长21.7%。 居民收入增长平稳。2023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7元,同比增长4.8%。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48元,增长4.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29元,增长6.3%,农村居民收入首次突破四万元大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78,收入差距小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工业生产持续承压。过半行业增加值仍未转正。2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6个行业增加值仍为负增长,下降面达59.3%。全区增加值总量排名前五的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连续5个月不及去年同期。企业效益亟需改善。与上年相比,51.5%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其中4.4%企业亏损加剧,8.1%企业由盈转亏。部分重点行业效益状况不容乐观。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利润降幅达23.4%、17.4%和10.0%,三大行业共计拉低全区规上工业利润8.8个百分点。资金周转压力增加。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4.0%,增速高于营业收入8.8个百分点,占营业收入比重由去年同期20.3%升至22.2%。负债比例有所提升。规上工业企业负债合计同比增加1.6%,增速高于营业收入6.4个百分点。 (二)投资发展后劲不足。投资项目支撑不足。投资在库项目减少、新列统项目回落,重点项目进度偏缓,发展后劲略显不足。2023年,全区在库投资项目与去年持平。新入库项目同比减少7个,计划总投资下降26.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乏力。受宏观环境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住房消费能力不足,房地产市场低位盘整。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5.5%,2023年全年呈现负增长,下拉固定资产投资7.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意愿仍需加强。2023年,全区民间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8.2%,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2.0%,较上年降低9.3个百分点。 (三)外贸出口不确定性较多。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俄乌战争、巴以冲突持续升级,对全球粮食及能源供应安全的威胁上升。全球贸易疲软,金融市场动荡,债务压力上升。重点出口市场增长乏力。2023年,我区对西亚、东欧的出口增长较快,增速分别达到20.5%和34.9%,但占全区的比重较低,仅为6.3%和0.7%。占比较高的市场欧盟和东盟,出口额分别比上年下降10.6%和0.7%。主要产品出口规模继续下降。按照主要出口产品分类,在全区出口排名前五的产品类别中,塑料制品、医化产品和工艺礼品分别下降3.0%、10.6%和22.6%,分别下拉出口增速0.7个、1.6个和3.0个百分点。 三、下阶段对策与建议 (一)稳工业激活力。强化保障服务提振发展信心。持续攻坚“五赋五降”十大改革项目,擦亮“永宁好办”系列品牌,持续开展“万名干部助万企”等活动,切实发挥“永宁企管家”服企平台作用,“一对一”靠前服务企业,及时回应解决企业呼声和诉求。大力培育新增长点,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中小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代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持续壮大优质中小企业规模,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精准对接,助力中小企业参与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落实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举措,拉动中小企业景气回升向好。 (二)推项目扩投资。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紧盯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服务协调、做好要素保障、落实督促督导。重点攻坚永宁江科创新城、丰立智能等新开工重大项目,坚持“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力促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做好项目招引储备,立足黄岩产业优势,深入招引和实施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重大项目,为经济稳增长提供更多增量支撑。积极落实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的政策支持,降低行业准入隐性门槛,引导民资参与生态环保、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挖潜力强开拓。释放消费需求潜力。强化商业发展,优化商业布局,聚拢人气商气烟火气。发挥吾悦广场、“官河商圈”等购物中心、特色街区辐射功能,开展多形式消费促销活动,激发消费意愿。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等新型消费,持续创新节庆、市集等活动开展。全力促进住宿、餐饮业消费回升,不断扩大消费规模。有效促进居民增收,拓展增收渠道,优化分配结构,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强化海外市场开拓。持续开展“百展千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鼓励和支持外贸企业主动参加各类展会,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在巩固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俄罗斯、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不断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市场份额,推动外贸稳量提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