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10002022/2021-136403 | 文件编号: | |
发布机构: | 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21-03-1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突出数字赋能 争夺平台高地 撬动“三大变革”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 ||||
|
||||
一、黄岩区“三农”概况 黄岩区是台州市的“后花园”,行政区域总面积9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6.3万人。全区地貌特征呈“七山一水两分田”分布,耕地面积约19.83万亩,农业(农村)人口约34.15万人。区内交通便利,生态优美,农业产业兴旺发达,形成了柑橘、东魁杨梅、双季茭白、高山蔬菜和番茄果蔗等五条特色鲜明的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带,共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92家。 黄岩物产丰饶,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蜜橘之乡”、“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枇杷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国紫莳药之乡”,拥有黄岩蜜橘、黄岩东魁杨梅、黄岩红糖、黄岩茭白共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位全省前列。2020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系统研究证明,黄岩是世界蜜橘的重要发源地、世界蜜橘产业的策源地,黄岩蜜橘是世界蜜橘之源。 近年来,黄岩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荣获全国首个“中国气候生态区”、“全国蔬菜重点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称号,被列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县、全省农业绿色发展暨肥药两制改革试点县、全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等。2020年,全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49亿元,比上年增长2.9%,排名全市第三;粮食总产量34374吨,增产2892吨,比上年增长9.2%。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02元,比上年增长6.8%;全区低收入农户可支配收入14754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下农户全部消除。 二、推动农业“技术变革”,构建高效智慧产业 (一)刷脸识别,农资购买实名化。基于“肥药两制”数字平台的全覆盖应用,继续推广“身份证识读+人脸识别”技术,农户完成首次“身份信息+人脸识别”的身份核实后,即可在全区任意农资门店“刷脸实名购买”。系统将记录农户购买农资的品种和数量,实现线上实时监管。目前,全区共采集农户人脸识别实名信息20000多条、身份信息70000余条,计划于今年基本实现“刷脸实名”购买全覆盖。 (二)全程追溯,生产管理可视化。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我区围绕主体、产地、产品可追溯,开发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平台,打造“永宁诚信农夫”APP追溯平台。APP可准确获取规模生产主体农资购买数据,自动建立农药、肥料库存档案,实现农资产销可追溯。同时,区里出台了《合格证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和《产地编码》等指导性文件,以“证码合一”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消费者扫描合格证上的二维码,即可查询农产品生产基地信息、产品信息、全程肥药使用记录及施药安全间隔信息等,实现食用农产品产销可追溯。2019年,我区成功举办国家级“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点工作现场会”,相关做法受央视典型报道。目前该区已实现330家农业主体追溯系统全覆盖。 (三)数字赋能,农业生产高效化。组建数字“三农”工作专班,以“智慧+绿色”融合发展导向,积极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进程,重点加快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的普及应用,鼓励引进自动化无土栽培、应用温室环境监测、智能控制技术和装备,打造智能化生产样板,被列为创新强省农业科技(循环有机农业)示范试点区。目前,我区已完成桔源地柑橘数字工厂、田苑柑橘数字植物工厂和曦禾数字植物工厂等3个省级数字农业工厂试点创建。下阶段,还将基于3S、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建立黄岩蜜橘产区大数据“一张图”信息服务与共享平台为主攻点,打通气象、植保、土肥、销售等各类涉农管理数据共享壁垒,让农户掌握对称信息,为决策提供数字支撑,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三、推动农业“绿色变革”,构建生态放心产业 (一)先行先试,全面启动国家级试点建设。以“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标准,依托省农科院专业团队,编制《黄岩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方案》,目前已启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建设。由区长挂帅,成立了支撑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围绕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技术应用试验和数据监测这三大内容,开展茭白、水稻、柑橘、杨梅等绿色高效施肥、绿色防控技术田间试验。进一步加强区院合作,组建绿色发展专家团队,并增挂设立的“省农科院·黄岩农业绿色发展观测试验站”,分管区长和省农科院分管院长担任观测试验站站长,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探索具有黄岩特色的高质量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下一步,我区将以打造“黄岩农业绿色智慧大脑”平台为抓手,推动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县(绿色发展方向),对相关农业基地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一批集数字监测、智能分析、问题解决为一体的样板基地,让广大农业主体切实享受绿色发展红利。 (二)深化改革,全面提升“田间技术”质效。我区以“化肥定额”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全面铺开肥药“两制”管理平台建设。根据产业布局和区域特色,积极推广有机肥替代、配方肥应用、水肥一体化、罗幔杨梅、枇杷套袋等创新控肥技术,实践“果园+绿肥”“茭白+河蟹”“稻+肥、稻-鸭+绿肥”等“一田多用”种养结合模式,助推绿色农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区已建立稻田(茭白田)养鸭、稻田养龙虾、茭田养河蟹、茭田养鱼等5个种养结合模式的试验示范区。以罗幔杨梅为例,目前全区应用7万株,对比露天栽培的杨梅,销售价格至少增加12元/斤,售价提升约2.5倍,全年合计为农民增加收入5000余万元。下阶段,我区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创新,用好6000万元省级乡村产业振兴专项资金,以黄岩首创的“杨梅罗幔栽培技术”为基础,积极探索罗幔东魁杨梅 4.0+ 新技术,全力打造东魁杨梅大数据平台,争取2022年底完成东魁杨梅全产业链服务平台等各项目建设。 (三)技术集成,深化全域绿色防控行动。以肥药减量和生态保护为目标,我区在“一湖一河”(长潭湖、永宁江)沿线等重点区域,稳步推进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五大绿色防控措施,积极完善重大病虫害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机制。持续完善诚信档案制度,加快推进“农安黄岩”应用程序和“慧眼互农”网络的覆盖运用,在全区实现肥药购买、使用、回收等流程的无缝监管。近三年来,年均化肥减量3.4%,年均农药减量6.3%,两项数据均居全省前列;全区累计投入资金903.3万元,安装杀虫灯4347台,覆盖面积20余万亩;安装性诱剂10万套,应用10万亩次。 四、推动农业“产销变革”,构建多元共赢产业 (一)能人带动,产研深度结合。以“两进两回”行动为契机,该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引进了浙江大学田生科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谈献和教授、张瑜教授等专家团队,开展红美人品质提升、中药材种植标准化技术体系等研究,为农业转型升级插上人才“翅膀”。密切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设立“科技同创中心”等平台,开展“柑橘浅加温”等关键技术攻关。目前,全区共有6个产业技术团队,聘请省、市农业专家27名,本地技术专家30名、乡土专家25名,建立了黄岩区杨梅避雨网室栽培技术等5个示范基地。2020年,黄岩“空心村”治理经验得到袁家军书记批示肯定,“能人带动模式”入选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 (二)牵手农合联,凝聚产业合力。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搭建专门的产业农合联,强化为农服务职能,在技术指导、良种推广、资本引进、效益提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区供销社、黄岩农商行、区农合联共建总授信额度2亿元的“农信保”担保机制建设,为广大农户有效解决了融资难、融资利率高等问题。注重加强规模化销售公司和家庭作坊间的利益联结,设计统一品牌标识,规范产品包装,破解当地特色农产品小、散、弱等难题,推动优质特产走出山区,推动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促进低收入人员自主脱贫。如宁溪镇农合联注册“鹿宁宁”“鹿西西”品牌,打造“宁溪特产”的地标品牌。探索“公司+小作坊”运作模式,由台州市黄岩区鑫旺农产品公司牵头将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家庭小工场、小作坊统一整合在产业园区内,纳入公司管理体系,并在牌门、大苔、坦头3个村设立开胃菜花梗产品的上游加工点,为100余位农村低收入人员、中老年妇女提供就业岗位,月工资达3000元以上。 (三)触网电商,带动农民增收。与台州科技学院合作,大力培育本地“左拎右送”、“淘去来兮”等电商平台和农产品微商,“线上+线下”同步拓宽蜜橘、杨梅、红糖烤糖、绿豆面等具有区域地标性、原产地品牌产品本地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如台州农产品宁溪特色馆微信小程序实施“宁溪特产+小程序在线网络订单+宁溪外卖配送中心”一体化建设,现已形成一支70人的传统农产品线上销售团队,日均销售额可达到5万元以上。同时,我区深化与上海青浦区、新民晚报的合作,通过举办农产品品鉴会、直播带货等方式接轨上海市场,推广特色农副产品,带动农民增收。如2020年6月24日,依托“新民·青台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联盟”平台,新民晚报直播间开启“黄岩优质农产品专场”,邀请上海著名表演艺术家线上带货,销售额突破30多万元。(办公室 朱西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