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公开 | > 区级有关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 区供销社 | > 通知公告 |
索引号: | 001008010002127/2021-141899 | 文件编号: | |
发布机构: | 区供销社 | 成文日期: | 2021-12-1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临安区做深“三位一体”改革六篇服务文章 | ||||
|
||||
(来源:省供销社) 临安区做深“三位一体”改革六篇服务文章,推进临安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奋力打造联农带农共富新标杆。 一、做深产业农合联专业性服务文章。按照“产业农合联+联合社(企业)”的思路,推动构建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产业农合联+加工中心+示范基地”。按照粮食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结合“五优联动”和数字化赋能,投入1700万元建成集烘干、仓储、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金惠粮油联合社粮食加工中心项。自10月运营以来,已订单收购联合社与周云村合作共建粮食种植示范基地稻谷200吨、会员基地稻谷100吨,提供稻谷烘干服务100余吨,加工大米7万余斤,“天目山宝+天目好味稻”品牌大米销售工作全面展开。二是“产业农合联+示范基地+生态化经营管理”。围绕山核桃产业“减量提质”目标,昌北供销社控股的临安农翔农业公司完成山核桃林地集中成片流转1160亩,建设生态化经营示范基地和“天目山宝”品牌原材料供应基地。发挥昌岛山核桃产业联合社社会化服务功能,开展林地生态修复治理,测土配方、张网采收、飞防等服务,已实施统防统治2万余亩、飞防2.65万亩。三是“产业农合联+新型庄稼医院+标准化生产”。清源竹笋产业农合联设立天目水果笋专科医院,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生态修复,培育打造高品质“天目水果笋”。在太湖源镇建立16家水果笋专业合作社,建成示范基地面积1830亩,辐射5000亩。制定“天目水果笋企业标准”,用企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推进传统产业良性发展。四是“产业农合联+农业公司+订单种植”。清凉峰蔬菜产业农合联组建浙西公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订单种植面积800亩,种植农户增收同比增长15%;华名食品公司与24个蔬菜种植大户开展订单种植面积1350亩,解决农户销售难问题。 二、做深农产品公用品牌引领购销文章。按照“政府主导、供销承接、市场运行”的要求,整体运营“天目山宝”区域公用品牌。以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为主体,引进云集电商运行专业团队,组建成立杭州临安数农品牌运营有限公司,完成品牌授权28家,开设“天目山宝”雷笋天猫旗舰店、临安山核桃京东旗舰店。“天目山宝”线下品牌展示体验中心启动建设。建成“天目山宝”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直供基地,从源头做优农产品品质。开展以政府食堂为重点的整体托管运营业务,面积12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建成投用,推动“食堂+生产基地”直采直供,带动经营主体和农户增收。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已完成销售2000万元。 三、做深信用服务扩面赠品提标文章。推动构建“省共保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险+地方特色险”三位一体保险服务体系。开设省共保体险种14种,杭州市新型农业综合保险22种,茶叶低温气象指数险、山核桃花期降雨指数险、湖羊养殖保险、叶菜价格指数险、野生动物致害政府救助责任险等地方特色险5种,为全区12.5万农户提供各类风险保障40亿元。开展省级基层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创新试点,设立730万元政府性风险池基金,政银担三方服务协同和风险共担机制基本建立,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1.1亿元。 四、做深数字农合联驾驶仓建设文章。以省农合联数字农合联驾驶仓为基础,开发数字农险、合作社动态评定监测等特色服务模块和应用场景。临安数字农合联已进入优化和推广应用阶段。实施数字农证贷应用场景创新,通过运用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农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技术构建一套致力于提升农户征信表达能力的信息数据库,为广大农户获取普惠型金融贷款提供便利,已通过数字农证贷发放贷款100万元。 五、做深“1+N”为农特色服务文章。“1”指区镇农合联为农服务中心,“N”为特色服务板块。区农合联为农服务中心新增数字工厂、直播厅、粮油专科医院等服务功能。太湖源镇为农服务中心新建水果笋专科医院、电商直播中心。高虹镇为农服务中心增设“天目山宝”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区。全区8家农合联为农服务中心根据实际,向农合联会员提供测土配方、技术培训、会计代理、统防统治、农机补贴、金融保险等服务事项。组织开展下乡活动38期,农民培训2218人次,赠送农资30余万元。参与“无废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临安区被列为杭州市级废弃农膜集中回收处置试点单位,农废回收处置实现镇(街)全覆盖,今年共回收废处置弃农药包装物50吨、农膜50吨。 六、做深“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文章。昌化供销社与湍口镇三联村联合组建湍口泉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立党小组,建立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质量溯源制度,培育营销团队和营销载体,建立“索面工坊”、配套冷链物流等硬件设施,建立小麦生产示范基地,打造三联索面品牌。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党组织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产业基地、加工作坊为依托,以农户为主体,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实现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当地增长幅度,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