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1003002677103P/2020-92212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20-10-2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黄岩区2020年新增31个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发布会
发布日期: 2020-08-20 08:45   来源: 区府办 字体:[ ]

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重点民生实事工作,2020年黄岩区将其纳入百项破难攻坚项目之一。为了提高安置转移受灾群众能力,我区今年计划新增建设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30家。目前,已完成31家创建任务,完成率达103%。

一、目前全区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相关情况

避灾安置场所是集减灾、避灾、救灾物资储存等功能于一体,主要用于庇护受灾群众,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建设项目,在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减少灾害损失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意义重大。

我区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长效化运作、全覆盖保障”要求开展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工作。

一是规范选址,考虑覆盖区域需要转移安置的人员数量、空间分布和公共设施状况,合理布局,确保选址安全。区应急管理局每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各乡镇(街道)上报的待创建场所开展房屋建筑质量检测并出具评估技术报告,经检测合格的可作为创建的选择对象,检测不合格的不宜作为避灾安置场所。

二是规范建设,按照建筑面积确定受灾群众的容纳规模,创建“避灾安置中心”的可容纳100人,创建“避灾安置点”的可容纳50人,统一功能分区和各类设施配置,场所分设男女休息室、特殊人员休息室、管理人员办公室、救灾物资储备室、厨房和卫生间等,并配备物资储备设施、供水设施、照明设施、通讯设置、消防设施、环卫设施等。

三是规范管理,统一标志管理,如指示牌、标识牌;统一生活类救灾物资种类、数量和储备制度;统一台账,并通过浙江省减灾救灾信息系统开展日常管理维护。

经过两年的创建和重新认定,目前我区共建成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112家,分布在全区19个乡镇街道,其中:东城街道5家,南城街道3家,西城街道5家,北城街道4家,江口街道6家,新前街道6家,澄江街道5家,高桥街道6家;院桥镇19家,沙埠镇1家,头陀镇9家,北洋镇3家,宁溪镇6家;茅畲乡2家,屿头乡10家,上郑乡5家,上垟乡5家,平田乡6家,富山乡6家。

在2019年防御“利奇马”台风及2020年“黑格比”台风期间,我区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全部开启,集中安置转移受灾群众上万人次,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附:

  黄岩区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一览表(112家)

序号

辖区

名称

地址

1

东城街道

东城街道避灾安置中心

黄岩区实验中学

2

东城街道

双浦社区避灾安置点

双浦社区办公室

3

东城街道

白杨社区避灾安置点

黄岩白杨社区办公室

4

东城街道

红三村避灾安置点

红三村村部

5

东城街道

百花社区避灾安置点

东城街道百花社区办公楼

6

南城街道

南城街道避灾安置中心

南城街道南城小学

7

南城街道

山前村避灾安置点

南城街道山前村

8

南城街道

山后村避灾安置点

南城山后村综治工作办公楼

9

西城街道

黄岩区级避灾安置中心

黄岩城关中学

10

西城街道

西城街道避灾安置中心

西城街道西城小学教学楼

11

西城街道

西苑社区避灾安置点

黄岩西苑社区办公室

12

西城街道

江北社区避灾安置点

黄岩江北社区

13

西城街道

东路村避灾安置点

西城街道东路村办公楼

14

北城街道

黄土岭村避灾安置点

北城街道黄土岭村村部

15

北城街道

云尚村避灾安置点

北城街道云尚村办公大楼

16

北城街道

长塘村(第一)避灾安置点

北城街道长塘村村委会

17

北城街道

下洋顾村避灾安置点

北城街道下洋顾文化礼堂

18

江口街道

新来桥村避灾安置点

江口街道新来桥村村部

19

江口街道

上辇村避灾安置点

江口街道上辇村村部

20

江口街道

下闸村避灾安置点

江口街道下闸村村委会

21

江口街道

江口村避灾安置点

江口街道江口村山后洋办公楼

22

江口街道

江口街道避灾安置中心

江口街道上湗王村村委会

23

江口街道

埭头村避灾安置点

江口街道埭头村村委会

24

新前街道

七里王村避灾安置点

新前街道七里王村村委会

25

新前街道

三合村(剑山)避灾安置点

新前街道剑山村办公楼

26

新前街道

前洋方村避灾安置点

新前街道前洋方村文化礼堂

27

新前街道

新前街道避灾安置中心

黄岩区新前中学

28

新前街道

泾岸村避灾安置点

新前街道泾岸村村办公楼

29

新前街道

下曹村避灾安置点

新前街道下曹村村办公楼

30

澄江街道

澄江街道避灾安置中心

澄江街道中心小学

31

澄江街道

东岙里村避灾安置点

澄江街道东岙里村文化礼堂

32

澄江街道

桥头王村避灾安置点

澄江街道桥头王村村委会

33

澄江街道

松岩村避灾安置点

松岩村岙口办公点

34

澄江街道

东江河村避灾安置点

澄江街道东江河村办公楼

35

高桥街道

高桥头村避灾安置点

黄岩区高桥街道高桥头村

36

高桥街道

联丰堂村避灾安置点

黄岩区高桥街道联丰村村部

37

高桥街道

螺屿村避灾安置点

黄岩区高桥街道螺屿村村部

38

高桥街道

高桥街道避灾安置中心

高桥街道中心小学

39

高桥街道

下浦郑村避灾安置点

高桥街道下浦郑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

40

高桥街道

大埭村避灾安置点

高桥街道大埭村村委会

41

院桥镇

友联村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友联村下店办公楼

42

院桥镇

新岙里村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新岙里村村委会

43

院桥镇

永友村(永乐)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永友村(永乐)办公楼

44

院桥镇

牛极村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牛极村村委会

45

院桥镇

院桥镇避灾安置中心

院桥镇敬老院

46

院桥镇

蒋里村(镇西)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镇西办事处

47

院桥镇

桐村村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桐村村办公楼

48

院桥镇

上下村(上春)避灾安置点

院桥上下村村部

49

院桥镇

横林村(横林后岸)避灾安置点        

横林村(横林后岸)办公楼    

50

院桥镇

鉴湖村(梅山)避灾安置点

鉴湖村(梅山办公楼)

51

院桥镇

鉴湖村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鉴湖村村委会

52

院桥镇

永友村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永友村村委会办公楼

53

院桥镇

阜峰村(潘家岙)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阜峰村(原潘家岙)办公楼

54

院桥镇

阜峰村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阜峰村委会办公楼

55

院桥镇

横泾后岸村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横泾后岸村村委会

56

院桥镇

鸡笼山村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鸡笼山村村委会

57

院桥镇

前后郑村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前后郑村村委会

58

院桥镇

上桥洋村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上桥洋村村委会

59

院桥镇

泾前村避灾安置点

院桥镇泾前村泾南办公楼

60

沙埠镇

南溪村(沈家)避灾安置点

沙埠南溪村(沈家)办公点

61

头陀镇

新益村避灾安置点

头陀镇新益村下路办公点

62

头陀镇

浦汇村避灾安置点

头陀镇浦汇村办公楼

63

头陀镇

镇西村(洪屿)避灾安置点

头陀镇洪屿村办公楼

64

头陀镇

新盟村(上路)避灾安置点

头陀镇上路村办公楼

65

头陀镇

新界村避灾安置点

头陀镇新界村村部

66

头陀镇

小里灰村避灾安置点

头陀镇小里灰村村委会

67

头陀镇

双楠村避灾安置点

头陀镇双楠村村委会

68

头陀镇

孙家汇村(孙西)避灾安置点

头陀镇孙家汇村村委会

69

头陀镇

前陈村避灾安置点

头陀镇前陈村村委会

70

北洋镇

西岑村避灾安置点

北洋镇西岑村村办公楼

71

北洋镇

潮济村(岭下)避灾安置点

潮济村(原岭下文化礼堂)

72

北洋镇

联丰村(麻车头)避灾安置点

联丰村(原麻车头)办公楼

73

宁溪镇

宁溪镇避灾安置中心

宁溪镇敬老院

74

宁溪镇

乌岩头村避灾安置点

乌岩头村办公楼

75

宁溪镇

牌门村避灾安置点

牌门村办公楼

76

宁溪镇

金林村避灾安置点

宁溪金林村办公楼

77

宁溪镇

上前垟村避灾安置点

宁溪上前垟村办公楼

78

宁溪镇

快乐村避灾安置点

宁溪镇快乐村村办公楼

79

茅畲乡

下街村避灾安置点

下街村村办公楼

80

茅畲乡

大礼村避灾安置点

茅畲乡大礼村村部(原大里岙办公楼)

81

屿头乡

布袋山村(里岙)避灾安置点

屿头乡里岙村办公楼

82

屿头乡

大田村(大木坑)避灾安置点

屿头乡大木坑村办公楼

83

屿头乡

联一村避灾安置点

屿头乡联一村办公楼

84

屿头乡

布袋山村(布袋坑)避灾安置点

屿头乡布袋坑村办公楼

85

屿头乡

三联村避灾安置点

屿头乡三联村办公楼

86

屿头乡

上凤村(岙头)避灾安置点

屿头原下凤村村部

87

屿头乡

屿头乡避灾安置中心

屿头乡人民政府

88

屿头乡

三联村(牛角丘)避灾安置点

屿头原牛角丘村村部

89

屿头乡

兴安村(后庵)避灾安置点

屿头原后庵村村部

90

屿头乡

白石村避灾安置点

屿头白石村村部

91

上郑乡

圣堂村(萌菜垟)避灾安置点

上郑乡萌菜垟村办公楼

92

上郑乡

美丰村(文新)避灾安置点

上郑乡美丰村文新办公楼

93

上郑乡

下庙村避灾安置点

上郑乡下庙村办公楼

94

上郑乡

上郑乡避灾安置中心

上郑小学

95

上郑乡

仙石村(黄坦)避灾安置点

上郑乡仙石村黄坦办公楼

96

上垟乡

上垟乡避灾安置中心

黄岩区上垟乡敬老院

97

上垟乡

下方村避灾安置点

上垟乡下方村办公楼

98

上垟乡

西洋村避灾安置点

上垟乡西洋村办公楼

99

上垟乡

象岙村避灾安置点

上垟乡象岙村村委会

100

上垟乡

上垟村(前岸)避灾安置点

上垟乡上垟村(前岸)办公楼

101

富山乡

畴路村避灾安置点

富山乡畴路村村委会

102

富山乡

富山乡避灾安置中心

富山乡富山小学

103

富山乡

李家山村避灾安置点

富山李家山村村办公楼

104

富山乡

外坦村避灾安置点

富山外坦村村办公楼

105

富山乡

北山村避灾安置点

富山乡北山村村委会

106

富山乡

半山村避灾安置点

富山乡半山村村委会

107

平田乡

平田乡避灾安置中心

平田乡敬老院

108

平田乡

蒋家垟村(潘家垟)避灾安置点

蒋家垟村潘家垟办公楼

109

平田乡

黄溪村避灾安置点

平田黄溪村黄毛山办公楼

110

平田乡

平田村避灾安置点

平田乡平田村村委会

111

平田乡

平田村(小田)避灾安置点

平田乡平田村小田办公楼

112

平田乡

官龙村(官田)避灾安置点

平田乡官龙村(官田)办公点



二、

多措并举开展2020年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工作

一是选址科学、布局合理。根据黄岩实际现状,区应急管理局对全区避灾安置场所进行摸底调查,对检测不合格的一律停止使用,2020年已发文清退7家。截至目前,全区经检测合格的避灾安置场所共190家,其中规范化创建112家,基本满足全区人员转移安置需求。

二是做好场所信息化管理。6月中旬,完成30家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摄像头安装、调试工作,在防汛防台等突发情况发生时,可以连通场所的摄像头直接了解情况、指导减灾救灾工作,实现场所可视化管理,增强指挥系统辅助决策能力。

三是完善场所物资配置。场所内配备有折叠床、毛毯棉被、手电、应急生活包、防潮垫等防灾救灾物资,由各场所与周边快餐小吃店、超市商店签订送餐、食品代储协议,做到全方位人性化安置。同时,在确保避灾安置场所物资标配充足的基础上,实现卫星电话、应急发电机和排水泵等防汛防台“三大件”物资100%全覆盖。

三、

下阶段防灾减灾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避灾安置场所信息化管理工作。继续完成82家避灾安置场所内摄像头安装、调试。8月底之前,将实现全区112家避灾安置场所可视化管理全覆盖。

二是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清查阶段。清查是普查的前置工作,清查对象包括承灾体、综合减灾资源、重点隐患3 个大类。现阶段清查内容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地址、 机构代码等指标信息和空间位置信息(点位)等信息,按照《应急管理系统清查工作手册》,以在地统计为主,做到不重不漏,并在系统内进行录入。通过清查工作,为普查工作明确调查对象。

三是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该项工作是由区减灾委组织应急管理、民防、气象等部门,依据《综合减灾社区标准》,经社区申报、考察推荐、评审考核等程序,做好示范社区推荐上报工作,已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切实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我区已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1家,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家。2020年计划创建国家级1家(北城街道桔源社区)。

以下这些答记者问你可能会关心

↓ ↓ ↓

问题一:今年新增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与往年比有何不同?

答:今年最大的区别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实现了场所信息化管理。8月底,我们将实现全区112家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可视化管理全覆盖,增强指挥系统辅助决策能力。

其次,我们配强防汛防台物资。在严格对照《避灾安置场所内救灾物资储备和管理规范》(DB33/T 2158—2018)配足应急物资的基础上,大部分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都增配了排水泵和发电机。

最后,今年十分特殊,我们严格做到防疫期间的防护措施。场所内配备消毒剂、洗手液、测温仪、口罩、一次性手套等防疫物资,并做好日常保洁消毒工作并作好记录。开启场所时,必须做到扫安全码、确认14天内行踪轨迹、量体温等工作。避灾人员离开后,再次保洁消毒,并及时补充应急物资和防疫物资

问题二:我区进入汛期后,台风登陆几率较高,特别是去年超强台风“利奇马”对我区造成极大影响,政府部门是如何保障应急救灾物资的?

答:一直以来,区应急管理局负责提出区级救灾物资的储备需求,会同区商务局(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确定年度购置计划。区应急管理部门根据各乡镇(街道)或需要单位申请下达动用指令,通过区商务部门结合“内部跑一次”工作24小时内完成物资调拨。

今年,我区对中心粮库108平方米的机械库进行改造用于物资储备,目前地坪改造已结束,物资储备货架已制作安装完成。此外,19个乡镇街道都建有乡级的物资储备中心,场所规模基本能够满足本地应急物资的需要。

今年4月,我们就针对区本级救灾物资储备计划,采购应急物资充实区级仓库,采购金额达192.8万元。根据区防指《关于切实加强防汛防台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转发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员防灾避险转移安置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督促指导各乡镇(街道)配足配齐防汛防台物资及避灾安置场所内防疫物资。截至目前,已经在物资标配充足的基础上,实现防汛防台“三大件”物资100%全覆盖,其中卫星电话445部、应急发电机399台及排水泵462台。

问题三:请问乡镇工作人员,乡镇街道如何发挥好避灾场所的作用?

答:避灾安置场所对我们基层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意义重大,具有减灾、避灾、救灾物资储存等功能,在我们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减少灾害损失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去年超强台风“利奇马”对我们造成巨大影响,台风来临前夕,我镇总共转移安置1120人在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包括了上桧村26间房的80位村民,这些村民基本上是高龄老人,我们通过反复劝说、不间断巡逻、干部结对等方式,将他们全部安置在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里。其中,最后5位村民撤离不到半个小时,山体滑坡导致溪流改道直冲村庄,26间民房被冲毁,13间民房被夷为平地,我们做到无一位村民受伤,最大限度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

平时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确保避灾场所关键时刻用得上,发挥其减灾、避灾、救灾物资储存等作用:

一是人员和场地配备,我们做到每村落实一处场地用于存放物资,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同时做好物资入库出库的台账登记等;

二是物资储备,我们规范化的场所按照基本应急物资每样25件的标准配置,同时每个村配备一台卫星电话、一台发电机、一台抽水泵,其他物资根据实际情况配送;三是动态管理,我们的管理员定期对物资检查,有问题及时反馈。做好场所的日常保洁工作,特别是现在疫情期间,我们的消毒工作是到位的,场所内配备消毒剂、洗手液、测温仪、口罩、一次性手套等防疫物资。

同时,我们总结了去年有效抵御超强台风“利奇马”的经验,再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对如何有效发挥好安置点的作用做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首先,我们掌握底数,责任到人。驻片领导、驻村干部下沉防汛一线指导转移工作,村班子成员结对安置转移人员,根据群众意愿,实行灵活安置。同时实行24小时巡逻制,以防人员返流。确保红线区域内转移人员全部转移。

其次,我们宣传到位,不留一处。去年“利奇马”台风前的成功转移案例让我们强烈地意识到非危险区的危机,加上前期梅雨期的影响,很多山丘地带容易发生次生灾害,今年我们主要加大宣传,安排人员巡逻。

最后,我们规范安置,安全至上。我们的安置场所有专人值守,应急物资基本配备齐全,可以满足转移人员的生活基本所需。今年是特殊时期,开启避灾场所时,入住村民要求扫安全码、确认14天内行踪轨迹、量体温等,进行入住登记。今年每个村的休息室多备了几个房间,充分保证安全,我镇的岭根村在今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来临前就转移掉18人,分别安置在5个休息室,确保安全。避灾人员离开后,再次保洁消毒,并及时清点应急物资和防疫物资,做好补充。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