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10002016/2017-55741 | 文件编号: | |
发布机构: |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 成文日期: | 2017-09-0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关于建议天长路区块改造过程中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请示 | ||||
|
||||
区人民政府: 根据区委、区政府天长路区块改造规划,我局组织人员对该区块涉及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作为已有1300多年建县历史黄岩区,自古有“小邹鲁”之美誉,境内文物古迹特别丰富。根据2007年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该改造区块共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 26处,已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处(徐昌积宅)、区级文保单位1处(王士骏故居),区级文保点1处(卢洛平宅),列入台州市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1处(县委招待所),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点目录18处(详见附表),经现场走访,又发现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历史建筑5处。 黄岩清代、近代的民居建筑是浙江省民居的代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1986年4月1日发行的《中国民居》邮票之“浙江民居”就是以黄岩“畚斗楼”为典型。另外,黄岩黄土岭三幅居民建筑图入编《中国古代建筑》,可见黄岩民居在中国民居中具有较强的建筑独特性。 当前,我区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但随着旧城改造建设大面积开展,我区重要的传统建筑所剩无几,历史风貌大片消失殆尽。随着天长路改造即将实施,现存于规划改造区块内的历史建筑,面临着被拆除。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文物工作“五纳入”要求,根据“一手搞建设,一手保文物”的指导原则,积极推进黄岩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局根据天长路区块内现存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与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重要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对做好天长路区块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出建议方案如下: 一、原址保护、修缮复原建筑 (一)徐昌积宅(柏树巷7号)。徐昌积诰封武略骑尉,系世代商贸大家。建于清道光年间,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整,廊檐斗升,月梁雕刻精美,是黄岩城内现存年代最早、最完整的三进院落建筑群,具较高的历史研究与文物保护价值。2017年2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以王士骏宅、卢洛平宅、余小梅宅为中心的双桂巷。王士骏,清同治十二年(1974年)拔贡,曾任福建平和、松溪等县知县,第四子王进首批庚款留美学生,为著名化学家,曾任浙江大学代理校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孙子王启东曾任浙江大学教授,副校长,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宅主人卢洛平清末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其子卢英逊为中共党员,1949年5月为和平解放黄岩设秘密会谈于西洋楼上。卢洛平老宅系黄岩城区内保存最完整的中西式结合建筑,尤其是台门楼建筑形式,其建筑艺术构思较为新颖、独特。余小梅宅为民国建筑,其用料考究,建筑独特,有一定保护价值。 (三)以池建功、周士法宅所在的山亭街中段。有将军第(池建功旧居)、周士法宅、陈氏大宗祠台门、褚仙富宅等。池建功参加鸦片战争, 曾任福宁总兵、福建提督,有“池家一门八武将”之称。池建功玄孙池志强为著名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士法,清代定海总兵,抗英战争阵亡。池周两宅规模较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 二、对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根据国家文物局近日下发的《关于加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规定,“应协调做好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明确审批程序、保护原则和要求。建设工程选址,应尽可能避开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无法避开的,应优先实施原址保护;无法实施原址保护的,应实施异地迁移保护或考古发掘。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应指导做好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异地迁移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评估,将迁移保护情况向社会公示,并报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老宅虽然建于民国时期,但建筑精美。如黄庭建于1930年,结构规整、用料考究,装饰采用西洋风格,特别是西式台门的灰雕艺术十分精美,建议规划原址保留,并围绕该台门做绿化或美化处理;又如福庆堂为晚清代建筑,原为女僧堂门,可将普门寺迁置于此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此外,在规划时尽可能的在山亭街、桂枝街相联地段辟出一个区域作为黄岩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对规划中无法实施原址保护的,尽量保持原貌,其构件实行异地迁移保护,将反映我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容融入其中,不失为一种双赢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们建议区委、区政府在天长路区块改造时,一是对省级和区级文物及文保点加以保护。尤其是徐昌积、王士骏和卢洛平故居实施修缮工程,这几处古建筑在土改时已划拨到户,户主在长期生活居住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造,建议区政府征收后进行修缮复原,可以办成公益化的设施如名人纪念馆、文化礼堂等形式对外开放。同时,在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划定保护范围与建筑控制地带,建筑控制地带以内不能有其它建筑物,周围的其它建筑物不能超过古建筑的高度,且保证消防通道的畅通。二是结合当前我区开展的“两宋文化”研究,由于我区建县时间长,老城区在拆迁、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在发现古代遗迹、遗址,各有关单位必须根据《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立即停工并报文物主管部门,由文物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实地考察,对可能产生文物危害的项目,合理修改方案,做到文物保护万无一失。三是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尽可能让文物归属国家。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拆迁公告发布后,部分建筑构件已被古玩商上门收购或预订。此外,在拆迁过程中还会有大量的旧石板、木材可能流失,如果以后开展老街复原,重新采购将会花费数倍以上的资金和精力。对此,建议区政府提高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倡议居民捐赠或转让给国家收藏,使文物保护工作由政府单向倡导和管理转化为全民支持参与的双向互动模式。四是做好拆迁片区影像留存工作。建议从细处着手,将工作做实做细。电视台要做好片区影像留存工作,通过影像更加直观留存天长路区块老街、老宅的美好珍贵历史记忆, 完整记录这一时期重大变革,进一步用影像资料直观留存历史。完善拆迁前的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确保影像资料的齐全完整。留存的影像资料不仅是作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忆,同时也将在后续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参照作用。做好天长路区块相关文字整理工作,用作品集的形式记录着生活在老街中的人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三、开辟一块开放式文化街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古建筑是黄岩文化的根基,它可以赋予城市历史的厚重感和自豪感,也可以增加城市的软实力。在旧城改造中,可借鉴国内较为成功的“太古里”开放式购物区模式,将当代建筑布局与周边古建筑相融合,同时也保持黄岩建筑特色的相对独立性,让人们在此除了享受美食、购物和玩乐外,还可创造艺术和引领时尚,让新的天长北路区块形成具有“太古里”所特有的生活理念和文化,给人们带来一种独一无二的潮流体验,使旧城改造与全域旅游、全域景区化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黄岩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
黄岩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7年3月23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