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做法、问题及建议
发布日期: 2017-09-14 08:34   来源: 区行政服务中心 字体:[ ]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

做法、问题及建议

 

黄岩区行政服务中心    金先河

 

今年年初,省、市、区政府分别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工作目标,并将此项工作列入本年度为民办实事工作内容。对此,我区以政务服务网建设为抓手,实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权力事项集中进驻、网上服务集中提供、政府信息集中公开、数据资源集中共享、权力运行实时监督评价,提高行政效能,促进简政放权,方便群众办事。

一、具体做法

1、推行互联网+审批模式。港澳通行证再次签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行驶证补换、企业名称预先核准、货运经营许可、企业登记等18个事项,实行“网上申报、在线服务、证照快递送达”全流程网上办理。对必须核对申报资料原件的加工贸易合同审批等153个事项,实行网上申报、网上预审、现场审核发证。对群众有送证上门需求的身份证、护照等3个事项,实行证件快递送达,让群众少跑腿。

今年以来,已办理全流程网上申请在线服务快递寄达88件、网上查询15816件、网上预约32件,办理网上申请现场审核发证403件,其中气象窗口的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者系留气球活动审批,实现了上午在家网上申请,下午快递送达到家。此外,快递寄证件数达到18695件,办件量比以往翻了数番。

2、实施省、市、区三级网上联办。部分需要上报省、市部门审批的事项,原先区级受理后,过一段时间集中送到市级、省级审批,省、市审批后再批量寄回到区级,造成一个事项办下来需要2、3个月。现在全省统一的权力运行系统建成后,区级受理后,省、市部门可直接在权力运行系统上审批,审批通过后,区级部门直接发证,使审批时间缩短到10个工作日以内。目前,交通局、旅游局、住建局等单位的20余项事项已实现省市区三级网上联动审批,

3、推行现场自助办理和移动办公。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设置了服务指南自助查询打印、企业名称自助查询电脑等现场办事自助设备,供群众使用。浙江政务服务网APP和微信公众号已经于2015年年初上线使用,群众可以在手机上下载浙江政务服务网APP、添加微信公众号,在线查询、在线办事。

4、一张网全面公开政务信息。2014年,我区在政务服务网上集中公开各部门的行政权力,实现政务信息全部公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和全区所有行政权力事项的名称编号、实施依据、办事流程、责任单位、受理地点、收费标准、监督电话等信息都在该网上公布。从法规政策、财政预决算、人事任免,到保障性住房、考试招生、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医疗服务等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点事项,凡是政府要做的事,老百姓要办的事,都能在这张网上找到。随着“一张网”上线的服务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百姓对于“服务型政府”的感受也越来越强烈,对这张网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浙江政务服务网黄岩站上线以来,浏览量达到50万以上。

5、规范监督评议政府权力运行。我区开发建设了全省统一的行政权力运行系统,全区395项行政审批事项、97项便民服务事项、536项其他各类权力使用该系统办理。这个系统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办理环节、申报资料、许可文书等都作了统一规范,进一步简化事项的内部审批流程,对于一般事项减少中间审批环节,从原来受理、审核、集体会商、审批、办结等五个环节,压缩到一审一核两个环节。各级监察人员可通过电子监察系统查询到各个事项的具体办理节点和时间,如有问题,能追查到具体经办人员。同时,在全省首批实施网上评价、短信评价、现场评价相结合的网上网下无缝公众评价体系,群众可以在办证大厅、在网上或是以短信回复方式对政府服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的依据。今年5月份,省政府办公厅在微信平台上推广宣传了我区的这个做法。

6、简化办事程序促进简政放权。一是实施“先照后证”便利登记。全面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实行先照后证,放宽经营办理许可手续。目前,除了国务院决定保留的34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外,其他事项都已经调整为后置审批,可先拿执照,再去申办许可证。为做好衔接,区市场监管局编制前置目录清单、前置改后置目录清单,制作成小册子,将相关许可对应的单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告知企业,提醒企业及时办理后置许可手续。2015年,办理先照后证1360家。二是推进部门间联审联办。实施商事登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原需市场监管局、质监局等6个部门办理的营业执照,整合由市场监管局办理,办理时间从20多天缩短到3个工作日。实施投资项目竣工联合测绘、联合验收,原由发改局、住建局、国土局、规划处等16个部门分头到企业验收的,改由发改局、经信局牵头组织联合验收,竣工验收时间从三个月缩短到12个工作日。企业竣工测绘改原住建局、规划处、国土局分头开展为统一联合开展,竣工测绘时间从一个月缩短到8个工作日,三是推出各项便民改革举措。全区各部门规范审批事项乡村两级前置盖章,共取消61项乡村盖章,优化76项。26个部门158项事项实行了容缺受理,可容缺率达40.6%。多个部门实行资料递减、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如环保局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承诺“备案制”,简化环评编制、环评审批环节等。

7、形成区乡村信息共享互动机制。开发乡镇、村权力运行系统,实现乡镇、村权力事项网上运行。建立乡镇(街道)网上服务站,实现网络运行全覆盖。对配套相对完善的85个村(社区)进行网络延伸,全面公开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事项,并提供规范、准确的办事指引,实现三级联动“一站式”网上运行。目前共有1260项事项纳入三级事项基本目录。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1、数据联通信息共享不理想。公安、民政、工商、国税、地税、烟草、住建、国土等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各部门以隐私、涉密等原因,拒绝对接。各部门间的数据不能联通,不能实现信息共享是一个硬伤,严重阻碍政务服务网的功能,也是“证明我妈是我妈”等各种证明存在的客观原因。

2、行政权力系统集中度不高。在全区37个使用权力系统的部门中,17个部门用该系统办件,录入的办件信息及时准确,20个部门有自己的办证系统,导致一网式办公难以实现。按照省政府要求,有自建系统的,需将部门自建系统与新系统进行对接。目前,只有少数几个部门完成了系统对接,其他部门均未完成,导致各部门的办件信息只能采用二次输入的方式输入新系统,数据时效性、时间节点真实性差,不利于监督。

3、部分单位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单位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认识不到位,存在怕麻烦、担心不安全、担心网上提交的资料不真实等思想。比如我区推出的网上申请、在线服务、快递寄证服务,技术上已经达到要求了,所有的事项都可以这样实施。但为什么目前实施的不多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单位怕麻烦、有顾虑。

4、大信用体系建设制约因素比较大。目前的大信用体系还在建设之中,对市民提供虚假信息的制约太少,也是阻碍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一个因素。

三、建议措施

要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破信息孤岛,用3-5年时间,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目标,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1、“一号”申请,简化优化办事流程

依托统一的浙江省政务服务网,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构建电子证照库,实现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证件数据、相关证明信息等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互认共享。在群众办事过程中,通过公民身份号码,直接查询所需的电子证照和相关信息,作为群众办事的依据,避免重复提交,实现以“一号”为标识,为居民“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一是建立居民电子证照目录。结合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工作,全面梳理涉及群众办事的公共服务事项,逐项梳理基本流程和办事依据,简化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推行群众办事相关证件、证照、证明等电子化,形成居民个人电子证照目录。

二是建设电子证照库。按照分散集中相结合原则,以电子证照目录为基础,启动电子证照库建设,在省、市、区统一应用,并逐步向乡镇村居社区延伸,实现基础证照信息的多元采集、互通共享、多方利用。推进制证系统、业务办理系统与电子证照库对接联通,做到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同步签发。以电子证照库支撑各部门办事过程中相关信息“一次生成、多方复用,一库管理、互认共享”。

三是建立跨区域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机制。为方便群众跨区域业务办理,依托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电子证照互认共享,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异地业务办理。

2、“一窗”受理,改革创新服务模式

整合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完善统一的政务服务权力运行系统,建设完善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动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信息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互通共享、校验核对,建立高效便民的新型“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推进网上网下一体化管理,实现“一窗口受理、一平台共享、一站式服务”。

一是建立政务服务事项优化管理机制。按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梳理编制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对延伸到基层特别是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统一规范,最大限度精简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理时限。

二是探索建立涉及多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协同办理机制。进一步强化五证合一、联合测绘、联合验收窗口功能,探索设立不动产登记三证联办窗口,实现涉及多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协同办理、一窗发证。建立健全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等制度,促进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便捷化。

三是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围绕便民服务,通过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对各级政务服务事项从受理、审批到出件的全流程监督管理,促进政务服务规范运作。拓展自助服务、社区代办、邮政快递等服务渠道,构建跨区域、跨层级、网上网下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体系。

3、“一网”通办,畅通政务服务渠道

以建设群众办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为抓手,逐步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便民服务“一张网”,实现群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一网”通办。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手段,做好政务服务个性化精准推送,为公众提供多渠道、无差别、全业务、全过程的便捷服务。

一是构建群众办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结合实名制,探索运用生物特征及网络身份识别等技术,联通整合实体政务服务大厅、政府网站、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不同渠道的用户认证,形成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线上线下互认的群众办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群众办事多渠道的一次认证、多点互联、无缝切换。

二是构建便民服务“一张网”。梳理整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社会工作、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公共安全等民生服务领域的网上服务资源,借助统一身份认证体系,联通各个网上办事渠道,构建便民服务“一张网”。结合不同接入渠道和受众特点,优化服务界面,提升服务渠道的便捷性和办事效率。

三是以大数据创新网络服务模式。有效整合浙江政务服务网中的群众行为数据、电子证照库、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库等资源,形成为群众服务的大数据资源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跨领域、跨渠道的综合分析,了解政务服务需求,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做好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有效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

.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