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12-03-22 15:51   来源: 区统计局 字体:[ ]

黄岩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黄岩区统计局

2011年2月20日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四大战略”,全面实施“东部提升、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战略,凝心聚力,克难奋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据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5.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分别比第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0.4、2.7和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1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27.0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亿元,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1:53.5:41.4调整为5.2 :53.9:40.9。人均生产总值39581元,比上年增长12.5 %,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突破 6000美元。
二、农    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16.89亿元,比上年增长2.7%(扣除价格因素,下同);其中农业产值14.23亿元,增长2.5%;林业产值0.3亿元,增长0.1%;牧业产值1.89亿元,增长4.6%;渔业产值0.26亿元,增长2.8%。
粮食生产面缩产减。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011公顷,比上年下降3.5%,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8897公顷,下降8.1%;蔬菜面积9093公顷,增长0.1%;果瓜面积538公顷,增长0.6%。全年粮食总产量5.15万吨,比上年下降4.5%。其中春粮0.58万吨,下降8.4%;早稻0.07万吨,下降45.8%;秋粮4.49万吨,下降2.7%。
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7172吨,比上年增长3.6%;奶类产量2225吨,增长9.8%;蛋产量4170吨,下降12.9%。生猪存栏5.39万头,增长9.8%;家禽存栏51.25万羽,下降11.4%。预计全年渔业产量2085吨,增长5.9%。
三、工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9.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1%,增幅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全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为74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21.47亿元,比上年增长36.3%,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24亿元,增长15.3%;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127.96亿元,增长37.5%;私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4.71亿元,增长39.6%。
重工业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5.5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5.93亿元,增长40.8%。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8.4:51.6。全区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50家,比上年增加1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62.28亿元;超5亿元企业8家,比上年增加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8.43亿元。
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95.82亿元,比上年增长34.5%,新产品产值率为29.8%。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永高上市材料已申报。公元太阳能、新东方油墨、济民药业完成股改。企业改制步伐加快,成功完成黄罐、永宁、食品公司、医药公司等一批企业改制和重组。
工业经济效益稳中有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236.3分,比上年增加10.7分。实现利税28.57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利润15.43亿元,增长39.5%。亏损企业65家,亏损面达8.8%,亏损额0.88亿元,亏损率5.5%,较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增速趋于平稳。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增幅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2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全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0.3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分产业投资:其中第二产业投资25.03亿元,增长28.9%;第三产业投资35.34亿元,比上年下降9.8%。分注册类型:国有经济投资19.89亿元,外商经济投资0.2亿元,其他经济投资1.06亿元。全部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5.86亿元,下降16.4%;民间投资38.47亿元,较上年增长11.7%。重点工程投资加快,全年完成投资额11.66亿元,增长37.7%。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46亿元,比上年下降4.7%,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44.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竣工面积49.29万平方米,增长206.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7.0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市场稳中有旺。201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97亿元,增长23.2%;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4.46亿元,增长18.3%;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86亿元,增长16.3%。受政策导向和物价因素的影响,我区消费品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家具类增势明显,分别比上年增长78.7%、65.9%、65.4%和55.4%。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全区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6个,生产资料市场8个,实现成交额53.43亿元。年末全区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个,共2113个摊位,实现成交额21.49亿元。
旅游业发展加快,景区建设加快推进。鉴洋湖湿地入选第六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划岩山风景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建设步伐加快。培育农家乐特色村,完成长潭农家乐一条街改造提升。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66.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其中接待海外游客人数8171人,增长39.0%。旅游总收入达13.78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44.71万美元,增长18.4%。年末全区共有星级饭店4家,客房636间。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但增幅逐渐收窄。2010年全区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5.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增幅比上年提高44.3个百分点。全年自营出口总额13.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外贸企业出口2.14亿美元,增长18.3%;三资企业出口1.02亿美元,增长18.3%;生产企业出口10.75亿美元,增长30.2%。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12.51亿美元,增长37.6%;加工贸易1.4亿元比上年下降23.6%。主要出口产品中,机械电器出口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比上年增长58.0%,塑料制品、工艺礼品、医化产品和食品饮料分别比上年增长31.7%、27.5%、26.6%和16.0 %。
2010年,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家,协议利用外资46万元,实际利用外资42万美元。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全社会货运量达2759万吨,比上年增长7.2%;完成货物周转量150.6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公路运输42.22亿吨公里,增长8.0%;水上运输108.4亿吨公里,增长36.0%。全年全社会客运量达4734万人,比上年增长2.0%;旅客周转量为12.1亿人公里,增长1.9%。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06万吨,增长53.6%。
邮电通信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全区邮电业务收入达6.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完成电信业务收入6.27亿元,增长2.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8.12万户,增长21.8%。随着互联网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网民数量大增。年末全区国际互联网用户达10.20万户,其中宽带用户达9.24万户,分别增长22.1%和20.1%。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包括灵通)达19.74万户,比上年减少1.18万户。
八、金 融 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6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存款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2.34亿元,增长18.1%。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0.45亿元,增长18.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76.37亿元,增长17.1%;中长期贷款余额83.37亿元,增长24.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0%。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家(按新办法认定),新增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家。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15项,省级科技计划26项,组建、认定市级创新载体4家。全区申请专利1707件,专利授权1706件,其中发明169件,居省市前列。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年末拥有普通小学38所,在校生4.08万人;普通中学30所,在校生2.7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0.74万人。我区不断加强幼儿教育规范化管理,切实提升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率和合格率,继续提高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入学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区幼儿入园率达110.3%,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8.0%和99.9%,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4.1%。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区共拥有在教职工6250人,其中专任教师5328人。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80.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初中本科以上学历达82.4%,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普高、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8.1%、79.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精心组织了“第十三届新春音乐会”、 “首届农民红歌合唱节”、 “第三届未成年人读书节”和四期“黄岩文化论坛暨九峰书院人文大讲堂”等文化活动。积极申报《沈宝山中药文化》为第四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鉴洋湖的传说》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第四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末全区共有文化站19个。全年累计放映数字电影2707场次。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达16.9万册,其中图书16.0万册。全年新华书店发行图书423万册,图书销售额3546万元。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2010年末全区共有医疗机构146家,其中医院、卫生院23家,床位数1602张;卫生技术人员259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共1218人,注册护士874人。妇幼保健工作扎实有效,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99.95%,婴儿死亡率3.0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2‰。全区有9571人次参加无偿献血,无偿献血率达100%,献血量为1914升。农村卫生状况继续改善,全区农村改水人口39.7万人,自来水受益人口达36.26万人,受益率为90.6%,当年新建卫生厕所6957只,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6%,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面推动群众体育开展,认真组织参加省首届体育大会;组队参加全国农民武术比赛暨“武术之乡”传统拳种传承人演武大会;组织黄岩区“飞龙杯”羽毛球混合团体邀请赛等系列群体活动。老年体育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简单易行、乐于参与、具有明显健身效果的自行车骑游活动、腰鼓、健身气功、登山、舞蹈等老年体育活动;组队参加台州市中老年千人排舞展示会,展示了以“和谐黄岩”为主题的红绸花环健身操,举办全区老年体育展示大会,展示我区老年人的良好精神风貌。竞技体育成绩喜人。2010年,全区共夺得全国比赛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1枚;省级比赛金牌26枚、银牌7枚、铜牌18枚。
十一 、能耗和环境保护
 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全社会用电量24.7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工业用电量19.23亿千瓦时,增长15.9%;居民生活用电量3.45亿千瓦时,增长7.3%。2010年全区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1476吨标准煤/万元,比2009年全年能耗水平低11.8%,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7489吨标准煤(等价值)。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预计比上年下降12.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6.1%,全区绿地面积达1452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35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420公顷。
十二、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平稳增长。2010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9.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0.19万人,女性人口29.48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 50.6%和49.4%。全年共出生6056人,死亡4116人。人口出生率9.76‰,人口死亡率6.9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5‰。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年末全区拥有职业介绍机构8个,全年介绍就业成功人数24152人,全年人事劳动部门共举办人才招聘会8场次,500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6581人,帮助2752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年末全区有14.17万人参加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在职职工12.67万人,离退休人员1. 5万人,全年共支付养老金2.56亿元,增长20.8%;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67万人,增长16.5%;全区有8.4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增长8.6%;有20.3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增长11.8%;2.9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增长38.4%。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2010年,全区共有各类社会福利院14个,床位580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89人,低保资金全年支出达84.7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701人,低保资金全年支出达957.6万元。抚恤、补助优扶对象人数1111人,优待优抚对象1111户。农村五保保养人数达484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区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5962元。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46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11217元,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641元,比上年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9477元,比上年增长7.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由上年的 2.34倍缩小到今年的2.31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9.7%,农村居民恩格系数42.8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1.0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生活用汽车28辆和15辆。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工农业总产值均按现价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3)公报中人口数、出生数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