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会展 | |||
|
|||
九 峰 公 园 黄岩九峰公园地处黄岩东郊九峰山麓,总面积112公顷,其中山林98.54公顷。1959年正式建园,是浙江省开园最早的县级公园,因风景秀丽、古迹诱人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目前,九峰公园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也是台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九峰山因有灵台、华盖、文笔、接引、宝鼎、灵鹫、双阙、卧龙、翠屏九个山峰自南至北弧形排列而得名。康有为曾赞其曰:“九峰环立,峻碧摩天,分雁宕之幽奇。”九峰公园处于九峰山谷,原为北宋初瑞隆感应院(九峰寺)和清代九峰书院旧址,自宋代以来,就是名人学者留诗、潜读的场所。 昔时,公园有“一石、二井、三潭、八亭”之说,又有“三塔、六溪、九峰、十二景”之胜。 一石指“朗公石”。 二井是指“米筛甘井”和“铁米筛井”,其泉水清澈甘甜,内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古为黄城居民的用水之地。 三潭即为桃花潭,响泉潭和云崖潭。 八亭是镜心亭、留春亭、仰高亭、望峰亭、夕照亭、甘泉亭、红枫亭、响泉亭,分布在各个景点。 三塔是瑞隆感应塔和方山双塔,其中瑞隆感应塔始建于北宋乾德元年(963),是九峰公园内现存最为古老的建筑,也是黄岩现存最早的古塔之一,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溪是指马尾溪、云影溪、涤砚溪、东高溪、瀑布溪和响泉溪。 十二景是古寺钟声,平林塔影,九凝积雨,双峰插云、马尾飞瀑、铁筛甘井、虎头堆雪、桃潭夜月、响泉听松、沙堤烟雨、白云香雪、春留桃源等。除了古寺钟声和白云香雪不复存在外,其它各景仍历历在目。 柔 川 景 区 柔川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历史文化、古风遗韵、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核心景区包括沙滩老街、两岸3°素拓基地、四季采摘园、东坞露营基地等主要景点,面积达1.5平方公里。景区内,农耕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近现代建筑文化等四大文化集聚,源远流长。南宋大儒黄超然在此创立柔川学院,教化乡民,目前还保留由柔川书院的遗址;赵匡胤第七代孙赵伯沄安葬于此,留有古墓遗迹;道教文化影响深远,南宋救火英雄黄希旦被册封为太尉,其宗庙太尉为道教圣地,距今已有近800年,庙内外古戏台、古石碑、古石虎、保存完整,并保留有800多年的古樟群;沙滩老街建筑风格显著,古老而传统的手工作坊延续老街的风范,清新而现代的艺术店铺展现老街的活力。景区有“过大年”、“十里红”等民俗体验活动和水果采摘、亲自游园等农耕体验活动。 划 岩 山 风 景 区 划岩山是台州市区唯一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为括苍山脉自西向东的延伸带。景区以奇、险、俊为主要特点,林茂山秀,青溪长流,幽谷深曲,怪岩林立,其间峰、岩、洞、谷、瀑、潭、洲、崖一应俱全,瀑、潭、洞巧妙结合,使观瀑、戏潭、驻洞而各有妙趣,是集游览、探险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山丘型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瀑布众多,尤以雪瀑潭、飞岩瀑最为壮观。峰景中以画屏峰、屏障峰、六子峰、三屯峰与弥勒峰尤显俊奇,画屏、屏障与六子峰环接屏峙,峰峰壁立,形如其名,状形肖物的奇岩,形象逼真。还有国内外十分罕见的岩层断裂景观和迷宫般的裂谷。主景点飞鹰道高悬于山崖峭壁,天然造就了近米宽的崖腰石廊,于崖壁中穿行,俯视万丈深渊,是锻炼胆魄的险道,更令人叫绝的是上下鹰道都和瀑布相连,鹰道横空、飞瀑高悬、裂谷纵横、相映成趣,构成秀丽、奇险、壮观的画面。 松 岩 山 又名嵩岩山,位于县西7.5公里焦坑乡。途经十八盘至天梯,两峰壁立,以险称奇,峭峰百余丈,中间叠石为梯420余级,仅容一足,名“古仙百步街”、“一线天”。山顶原有1株罗汉松高处迎宾,旁有石棋盘。明礼部尚书黄绾诗“石坛坐处闻秋叶,鸟道行时见古扉”,清代诗云:“石磴盘旋古寺幽,参天松竹碧云柔”,“峰峦半壁面生奇,路绕云根步步梯”,山顶平广,景色秀美,元代僧人秋江于延祐二年(1315)建法轮寺(前寺),次年建常寂寺(后寺)。民国19年(1930),名僧谛闲大师重建后寺。 松岩山名胜区由莲尖坪、石大人峰、岱石庙、石峰洞等组成,载入《中国名胜词典》。附近大巍头村盛产中华猕猴桃12个品种,其中2株约有130年树龄,称“猕猴桃之乡”。 莲尖坪 又名天柱峰,四面断崖绝壁,石势攒簇状如莲花,仅南面石壁竹梯攀登,坪顶平坦约6亩。明永乐中期建天峰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修,1987年扩建。石桥鱼池,清新幽雅,澄江橘林,尽收眼底。2位百岁高龄姐妹道姑在此出家。坪南有清代“潮溪第一山”、“天峰胜景”石刻,东南悬崖30多米下有“乐性仙化处”摩崖石刻,每字高50、宽30厘米,纪念清同治二年(1863)坤道王圆娥坚贞不屈跳崖自尽史迹。四周有饭蒸岩、金鸡岩、狮子岩、石龟听经、美女照镜等天然奇景。近年在附近建爱乡亭与寄情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大人峰 旧传南朝刘宋年间(420~422)一个深夜,暴雨雷电,山土削落,巨石巍然屹立,耸如人形,乡民以为神仙显异,宋武帝敕封“岱石尊王”,山名岱石山,建庙山下。石大人峰高百余米,一峰耸峙,状如巨人背负童子而立,四周群崖拥结,峥嵘耸削,移步换影,姿态各异,与温岭石夫人峰并称台州奇观。 岱石庙 始建于南朝宋永初年间(420~422),供奉岱石尊王。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庙宇宏广。有前厅、大殿、后殿40多间,石像7座、碑刻5块、石狮1对、戏台1座。大殿雕梁画栋,重檐歇山顶,黑色筒瓦。旧时每年农历正月,台州各县群众不远百里来庙祈梦。近年由群众乐助修复,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峰洞 位于岱石山山腰,深8米,宽6米,6支石柱擎起洞顶巨石。清泉自两边岩窦滴入日月古井,甘醇可口。洞口上方有清代诗碑。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僧慧通依洞始建佛殿,民国29年(1940)重修。寺外有8株10余米高古柏,大者二三人合抱。四周群峰环峙,树木葱翠。 城 区 名 胜 委羽山 位于县南2.5公里,山似龟形。旧传周代刘奉林在此修道成仙,控鹤飞升,坠落羽翮而得名。中国道教名人司马季主、鲍叔阳、杜光庭、王中立等居住地。南宋诗人戴复古晚年“归老於委羽之下”,元末文学家陶宗仪撰《委羽山纪事》。顾况、杜光庭、王十朋、谢铎等留下许多诗篇,有“千古名区委羽山”之誉。山上原产五色方石,今已不存;昔日白鹤翱翔、蟠松涛声已成郁郁橘林。山麓建大有宫,南朝梁代萧子云手书巨匾。宋代赐额,政和三年(1113),宋徽宗赐宫内镛钟给道人范锜。自元代始,信奉全真北宗龙门派,为台温祖庭,名震东南千余年。现大有宫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重建。宫外古柏橘林,景色清幽;宫内有北宋镛钟、瑞井,存大殿、前殿及两厢40多间。供奉玉皇、邱处机、吕洞宾及“三清”,为明宣德与清康熙时贴金木雕。大有宫现为台州较大道宫,县道教协会所在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有宫后委羽山洞,是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二洞天。陶宗仪《辍耕录》记载道人持炬入洞行两日,闻橹声而返;又载,元代每当清风明月之夜,常有仙女出没其间。洞高2米,30米深处不通。西侧西江之畔赤鲤岩,为《史记·日者列传》司马季主隐居垂钓之地,岩呈赤红色。石翁仲立于赤鲤岩旁,高约2.5米,上刻民国32年(1943)开凿西江水系瓦林汇纪事,有“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的诗意。 五洞桥 位于城西西江之上。北宋元祐六年(1091),知县张孝友垒石为桥,人称“孝友桥”。历代屡有修葺,现为清雍正四年(1726)重建,使用“分节并列”砌拱技术,半圆拱矢跨为1/2的五折石拱桥,具有拱脚推力小,桥孔净空大、外形壮观等优点。桥面石栏雕刻莲柱,桥两旁筑有联拱石墩台。清末已四洞跨水。今长63.5米,宽4.3米。1958年填平桥面通汽车,1963年停止行驶。1989年12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庆善寺塔:位于城关大寺巷。东晋永和元年(345)始建,名安宁塔。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改名。清康熙十一年(1672),黄岩镇总兵阿尔泰重建。50年代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后高35米,六面五级,塔内置梯可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 宋元丰年间始建,现为清道光(1822)重建,同治年间重修。通面阔5间,深5间,重檐歇山顶,覆以黄琉璃瓦,殿柱础刻龙雕莲,前檐柱雕刻龙狮。殿前有东西两厢及大成门等,南有泮桥、泮池、奎星阁,共37间,为台州最完整的孔庙古建筑,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殿东侧有宋代古樟覆盖,高25米多,胸围600余厘米,枝叶茂盛,生机盎然。1989年于孔庙北建“孔园”。 砚池 位于城关。古称包塘,明中叶为官宦人家花园之池,以永宁山双塔倒映似笔而得名。清光绪四年(1878)重浚。30年代,经林迪修葺,置石栏板。60年代后逐渐淤积。 梅花井:位于县城东南方山下。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郑氏出资所筑,又建亭于井上。南宋右丞相谢深甫题“奉思”,杜范题“孝义”。元诗人、戏剧家高明撰写《孝义井记》。宋元时,方山南麓栽有十里梅花,孝义井在梅林之中,俗称梅花井。清乾隆三十年(1771)重砌。历来未曾干涸,味甘仅次铁米筛井。现井水被附近工厂污染。 护国庙戏台 护国庙位于城关鼓屿乡土屿山,清康熙三年(1664)始建,清末扩建,现存27间,祀唐代护国侯崔子玉,为农历三月乡村庙会聚集地。民国6年,于庙后建戏台和依山而筑观众席,层层升高,风格独特,1988年修葺。 五凤楼 位于城关后巷,清末绅士林氏所建住宅。由前大门、后花园及东西凤翼等组成。飞檐翘角,造型讲究,穿斗式木结构,斗栱、梁架精雕细刻。现为城关淑德小学。 白龙潭与飞帘 位于县东5公里,四井潭之水从百丈高处飞垂而下(《赤城志》名为“飞帘”,俗称飞水岩),流向蓄水14万立方米的龙潭岙水库。水库之下是北宋时白龙潭,水从8米高飞垂至一潭,再向下成瀑15米,注入二潭。每逢大雨,飞瀑雾气腾腾,龙潭白雾弥漫,二潭四周削壁,布满白色藻类,白龙潭据此而得名。白龙庙遗址有北宋政和年间碑石1方。 叠石山 位于县东5公里朱砂堆山上。朱砂堆碎石朱红色,为明代筑城时采石所遗。山顶东有褐黄色巨石分8层相叠,上3层高2.5米、宽3.5米、长5米,向外倾斜30度;底部约8平方米与下8层衔接,望之欲坠。疑为旧传道教洞天福地第五东仙源。西百余米有清嘉庆十二年(1807)始建,1982年重建的隐居寺。 江 北 名 胜 南宋叶适《利涉浮桥记》载:“县直北山,爽气浮动,花柳之丽,日月之胜,无不在江北。”旧志载朱熹提举天台崇道观,游历黄岩,说:“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永宁樵话》载朱熹语:“唐门山插双笔,则城中及第者出,邑诸胜於此山。” 六潭山 位于拱东新宅村后,明中叶礼部尚书黄绾隐居之地。溪水自山顶奔流而下,冲击成六潭,隐匿在山峦,清澈碧绿,四周草长莺飞,罕见人迹。一潭于1957年筑水库,蓄水18万立方米;二潭之水自10多米高崖飞瀑而下,泻入三潭;四潭亦成小水库;五、六潭采石被毁。宋时三潭旁筑樊川书院,朱熹在此讲学,今存擘翠亭遗址。 灵岩洞 位于新宅灵岩山,号“小有空明之天”。灵岩山东侧石壁拔地50余米,洞在壁间,高大宽广。黄绾有“石壁何所似铁城”之句。旧传朱熹在洞上书“寒风松竹”,南宋右丞相杜范幼年读书之处。附近有黄绾摩崖勒诗《小有吟》、《石室》、《与郑继之紫霄夜坐》、《赠少谷出山》、《云楼壁歌》、《紫霄怀阳明甘泉》共543字,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岩 位于拱东乡唐门山永宁江之畔,山石突兀,高10余米。元至正十二年(1352),黄岩方国珍农民起义军与台州路总管泰不华水军激战王林洋,泰不华死后追封魏国公,衣冠冢在将军岩之下。明万历七年(1579)知县袁应祺建文笔、文星双塔,清中叶重建。“文革”初期拆毁。今存清末江伯震等于将军岩镌刻“元魏国公忠介尽节处”9个大字。 半峰岩 位于拱东乡马鞍山清虚宫内,奇石突出,旁有古樟覆盖。清虚宫清初始建,几经兴废,1983年重建。除供奉民间常见神像外,塑南宋右丞相杜范像。近年建善隐寺。附近有仙人泉及奇岩怪石10余处。 平安寺 位于县东6公里下林村。旧传五代十国后唐长兴二年(931),渔民贺某溺死,2女1子号泣江浒不见父尸,相挽投江而死,抱父尸浮至海门外,乡民惊异,于沿江建庙数处祭祀。渔民尤为虔诚,四季供奉保佑平安。旧时有“呒商量,白石道头问娘娘”之说,又为祈梦之地。原寺在橘场内,1975年迁建村后真龙山,1988年建大悲阁。 西 部 名 胜 桐树坑红色景区 位于平田乡桐树坑村为国家AAA级景区,是我黄岩区首家AAA级红色旅游景区,景区内有桐树坑革命纪念馆、浙东十八潭等景点。依托当地深厚的群众基础,桐树坑11年红旗不倒,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如今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成为了省、市、区干部群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党员干部了解党史、加强党性锻炼、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浙东十八潭是一个将山水景观与红色旅游融合交汇的景区,游在十八潭,眼观四处景,心忆光辉史。茂密的森林,雄奇的岩石,层出不穷、形态各异的瀑布水景,融合着红色文化,令十八潭别有一番意蕴,不仅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力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黄岩智能模具小镇 位于黄岩新前街道是获得AAA景区称号的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面积3.47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平方公里。现有企业22家,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7家,4家企业产品被认定为浙江名牌,多数代表国内乃至全球顶级的模具制造水平。景区内道路整洁宽敞,旅游标识清楚美观,虽是工业基地,却听不到丝毫嘈杂的机器轰鸣声;重点骨干企业设有对外开放的展览馆,游客可以自由出入,见识下黄岩高端制造业的雄厚实力。是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 布袋山景区 位于屿头乡布袋坑村为国家AAA级景区,景区坐落于括苍山支脉,与黄岩城区相距40公里,海拔有510米,常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气候宜人。景区由弥勒谷景区、布袋溪漂流和古村落景区三大景区组成,相传是唐末布袋和尚游方到此,留下了多处酷似弥勒佛的山峰。弥勒谷景区,幽深绵长、悬瀑跌水、深潭遍布景区,粗犷中不失柔性,充满着原始深透韵味;布袋溪漂流,为军事探险漂流,惊险刺激充满着挑战和诱惑;古村落景区布袋坑村,是一处深藏大山重重叠翠里的美丽小村庄,流水、古桥、窄巷、木屋、石墙、梯田、竹林,极具古朴风韵,呈现给人们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画。布袋山十二景是:雄狮护谷、壶中乾坤、老僧听泉、鼎湖秀色、双龙戏瀑、苍山云影、飞阁流丹、桃源人家、牯潭秋月、九天凝碧、廊桥蕙风、弥勒朝圣。 大寺基景区 位于上郑乡大寺基林场为国家AAA级景区,海拔1295米,是台州市第三高峰,黄岩最高峰,黄岩母亲河永宁江和永嘉的楠溪江均发源于此。大寺基是个生态公益型林场,共有大寺基、开田、老岗基和双场等4个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活立木蓄积量已达15万立方米。大寺基林场是长潭水库源头水源涵养的主体部分,对水源涵养、改善水质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欧式风情的“袖珍小镇”灿烂夺目,背靠1234米高的白峰尖,居高远眺皆是层层叠叠的山峰。尽显原生态的品位风格和大气之美。开往大寺基的盘山公路类似于川藏公路,虽然海拔没有那么高,但上山途中会有强烈的耳鸣。大寺基有大片大片的梯田茶园,所产茶叶叫龙乾春,是1987年研制的,用针形烘炒而成的绿茶,特品是采摘一芽一叶,经杀青、揉捻、整形、烘干制成,茶叶挺直细秀,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清澈,香气清高,滋味鲜醇爽口。江南向来和烟雨相伴,殊不知江南还有覆雪的时候。来到大寺基细看江南雪,犹如走进水墨图画,感受非凡雪景之神韵,更有一番韵味。山下是绿意盎然,山上却冰天雪地,仿佛一瞬间进入了东北的寒冬世界。那盖在山上的素白,让整个世界显得淡雅清净,格外出神。到黄岩大寺基赏雪,细看江南雪韵,好心情充满旅程。 蓝美庄园 位于北洋镇前蒋村为国家AAA级景区,总占地面积1450多亩。2014年开始建设,2016年开始试营业,每天接待游客达5000人次以上,高峰时期近万人次。按照4A级以上农业旅游景区标准建设 。目标是将它打造成台州市最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高科技的农业休闲体验综合体。 中国柑橘博览园 位于澄江街道为国家AAA级景区,占地5000亩距离黄岩城区仅8公里,由柑橘博物馆、柑橘观赏园、黄岩名人馆三部分组成,是现存最大规模连片的柑橘种植观赏园,种植了全国所有的180多个柑橘品种。园区依托黄岩千年橘文化,以橘海为主景,以起源地为立足点,以划岩山、松岩山两个风景区为双翼,分为入口广场区、橘园观光区、游客休憩区、采摘品尝区、精品销售区。五月的这里,绿意盈目,幽雅宁静,充裕着四溢的橘香;十月的这里,硕果累累,枝头欲滴,洋溢着丰收的景象。一旁的中国柑橘博物馆承载了属于橘的文化,而黄岩名人馆则述说着黄岩古老韵味的积淀,构成了中国柑橘博览园的独特风景线。苏轼云:“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溯澄江而上,穿橘林而过,形成独特的江南橘乡风光。 富山大裂谷景区 位于富山乡海拔800余米,占地1500亩,为6000万年前花岗斑岩山体崩塌形成的现代冰缘地貌,是目前华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清晰的山崩地裂地质遗迹。景区内常年云雾缭绕、崇山峻岭、涧水长流,有神奇的岩石,神秘的洞穴,富山云海及森林瀑布等,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古村落、古作坊、古民风韵味十足。而地质演变形成的地裂、山崩景观更是国内罕见。景区现有富山问财、裂谷寻宝、古壁修篁、石亭锦帆、山崩地裂、洞府双龟、天坪餐秀、双岩涌泉八大景点。游客可一路揽胜,寻宝探奇,在石缝中穿越,忽见一山,不时豁然开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黄岩大瀑布 位于上郑乡大溪村距黄岩城区50公里,是浙南罕见的天然瀑布群,以“我国水性女神历史文化与瀑布水景的结合,对水和女性的赞美崇敬之情”为文化主线,以“绿谷深林瀑布群,弱水三千女儿情”为景区形象定位,讲述着水和女性千古不衰的话题。景区内溪水蜿蜒、彩石遍布,山间飞瀑流泉、茂林修竹,自然风光十分优美,50—100米大小瀑布遍布,悬瀑、跌水集中,其中恩坑瀑总落差约130米,瀑布最宽可达30米左右。雨量较小时,瀑布形成两级;雨量较大时,瀑布直冲而下,形成一级,气势雄伟。大瀑布十景为:黄岩仰水、竹林听泉、九泄龙吟、洛神濯秀、羞女陈情、潇湘飞瀑、素女论经、天妃雨花、绿谷清流、双溪餐秀。新增的全景高空玻璃滑道则让游客们体验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与美感。 灵石寺塔 位于县西22.5公里潮济乡灵石中学内。宋乾德二年(964)始建,宋末清初二度重建,为六面七级砖结构,呈六角形。1987年,按宋代营造法复原重建。塔内层层有宫,宫中有物。22宫出土塔里塔、泥石陶铁佛像、贝叶经、锦绣、药材、古钱、金属盒、舍利子等4000余件,花纹砖刻山水、历史、宗教、戏曲图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旁灵石寺,东晋隆安二年(398)始建,初名甘露寺。次年,五斗米道孙恩农民起义军屯兵于此,伐木造舟,旧传天降飞石而改名。宋时赐名教忠崇报寺,清代3次重修。今存大雄宝殿5间,重檐歇山顶,黑色筒瓦屋面,全部石柱,1988年重修。校园遗有南宋太常少卿谢伋白莲池。 小澧桥 古称履仙桥,在县西15公里小澧桥街,宋代始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条石砌单拱,长24米,宽3.1米,高7.7米,东13级、西15级,如北京玉带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掌 位于北洋乡茅蓬观音堂后,高约6米,宽约3米,厚1米,直刺青天。姿态各异的岩石围绕四周,构成奇景。 长潭水库 位于县西25公里。1963年水库竣工,湖面52784亩,水面碧波浩瀚,四周丛山叠嶂,晴则水光潋滟,雨则山色空蒙,为旅游避暑胜地。 黄岩山 又名仙石山,为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黄岩县两座山之一。位于县西50公里圣堂乡丛山峻岭深处。南朝《临海记》载东汉时中国道教名人王方平居此修道:“山上有石驿三石壁立,俗传仙人王方平居焉”,而名仙石山;又载“山顶有黄石”而命名黄岩县。石驿后依翠坡,突出悬崖陡壁之巅,险峻奇秀;表面龟裂,状如棋盘,又称“着(弈)棋岩”。山下黄岩溪畔,有1块长约6米桂黄色巨石,龟裂风化;旁有黄岩潭,清晰见底,旧时日色折射水光,晶莹耀目,观者结庐石上,得名“黄石枕流”。为宁溪八景之一。 耀溪山 又名龙角岩,位于圣堂乡。2块巨石兀立,形如龙角,山顶耸岩峋嶙,已封山百余年,现有36亩阔叶林。对面南峰山,有宋末名贤王所墓址。民国37年(1948)4月,浙东“铁流”部队与浙南括苍支队第二中队会师于山下圣堂殿。 院 桥 名 胜 三童山 为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黄岩两座山之一。位于县西南12.5公里三童岙,古有“三童子出没其间,皆化为石”而得名。“三童”各高10余丈,屹立山巅,状如童子。三童岙四周峰峦秀矗,山蟠古寺,二溪回合,果树成林。下坦村为南宋初太常少卿谢伋药园隐居地。朱熹探幽访古,书“天然”2字刻石,现存山坡,还有汉代窑址等古迹。 奇田寨 位于县西南20公里沙埠乡歧田村。清咸丰年间,水旱灾重,民不聊生。奇田黄延暄聚义抗清,高筑寨墙据守险隘,数次击退清兵。黄延暄被杀,屠敖三率众加入太平军,后又投靠清兵。几经反复,经知府刘璈、黄岩镇总兵陈绍、知县孙憙密谋,于同治八年(1869)四月十日,以出洋巡海为名,在海上杀死百余名,又在台州、黄岩、沙埠杀死百余名。鲜血“染得鳌头(璈头)一点红”。今歧田村背靠三山,一水回流,奇田寨墙遗址高2~5米,宽约1米。 鉴洋湖 位于城西南10公里鉴湖乡,为古海湾演变成泻湖。原横5里,纵1里,中有沙洲,为县内最大湖泊,盛产银鱼。清末,路桥杨晨筑湖堤,建寄傲轩,文人雅士常游湖吟诗,有“桥横群水合,山断夕阳疏”之句。今湖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500米,上下两湖河港相连。1958年于岛上沼泽湖办国营鱼种场,放养鲢、鳙、青、草四大家鱼。“带天澄回碧,映日动浮光”,风景宜人。湖上筑鉴洋桥,由镇锁、洚洋2石桥组成,镇锁桥位于下湖,分南北两座,长135米,宽2.5米,南座3孔,北座1孔,两座之间与南北引桥略呈弧形,造型独特,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建;洚洋桥位于上湖,长60米,宽2.5米,3孔,两桥为县西南交通枢纽,与峻峭挺拔鸡笼山形成湖光山色飞桥景观。 下浦桥 在县西南8公里高桥头乡。南宋始建,现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僧道正所建。三洞三折,条石砌筑,长25米,宽2.5米。望柱覆莲雕镌狭而深,栏板刻八仙与花朵,浮雕工艺超过五洞桥,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广化寺 黄岩广化寺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约243年),距今有1773年历史的广化寺,是江浙两省最早三十六所寺院之一。广化寺在南宋时列为禅寺,是台州现存建寺最早的五所寺院之一。 2003年台州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为市级重点寺院。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老大殿、往生堂、斋堂,东西厢房、方丈楼、悟公纪念堂等殿堂近100间。新斋堂11间,两层楼。寺庙占地面积百余亩,环境幽静,风景秀丽。寺东、西、北三面依山,如莲花簇拥,寺北靠大屏山,飞龙山环绕其周,一门出入,具有庄严佛国风格。 黄岩奥特莱斯广场 位于院桥镇为国家AAA级景区,同时也是台州市首个全业态奥特莱斯购物中心,总用地面积约93139㎡,总投资达4亿元,业态包括:国际名品、男女休闲、精品男女装、少淑装、运动户外、影院、主题餐饮、互动娱乐、SOHO商务办公等。交通便利,30分钟车程即可到达黄岩城区、路桥城区和温岭商业中心,还拥有室内外停车位近1000个,方便泊车。巨幕电影院、独特的欧美风情建筑及丰富的城市休闲度假功能,黄岩奥特莱斯广场不仅是您选购国际名品的天堂,更是您享受阳光假期的绝佳之地。 南 部 名 胜 善法寺 位于县南15公里螺洋乡南山之麓,俗称南山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建赐额,为僧众寺院。明清之际3次重修。民国初期,寺宇颓坏,里人陈紫春等募款重建,招尼灵晓住持,成尼众寺院。现面积10亩,存旧房18间。1985年11月批准开放,列为县文保单位,县佛教协会设寺内。寺座南朝北,果木翠竹成荫,清代有“溪风喧竹户,山月落茅檐”之诗。桂花树高11米,径163厘米,为黄岩桂花之王。佛寺开放后,群众乐助资材新建山门与弥勒殿,运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红墙黄瓦,古朴典雅,飞檐画栋,金碧辉煌。大殿佛座前,嵌宋元祐四年(1089)石碑1方,刻明弘治六年(1493)与万历四十六年(1618)文字,记载自北宋至明末,解元喜及后裔解忠义、解廷绪3次乐助重建佛寺事迹。还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黎葆醇“发祥衍庆碑”与光绪六年(1880)“长发其祥碑”,存清顺治十一年(1654)大铜钟、光绪年间青花炉和刻有双龙抢球“七如来”石座。附近有“白云纷如絮”的白云山。 香严寺 位于县南20公里峰江乡白枫岙村莲花山麓。原名禅林寺,始建于唐开元元年(713)。唐天宝三年(744)冬,律宗扬州龙兴寺高僧鉴真,带领僧徒30余人,偕同日本僧人荣睿、普明,第4次东渡日本传法。从明州(宁波)经天台山赴福州航海,途中投宿禅林寺。龙兴寺鉴真弟子灵佑恐师此去“沧溟万里,生死不测”,与扬州各寺执事上书江东道采访使,请求阻止东渡。黄岩县令奉命持文牒到寺劝阻,鉴真遂在寺演讲经文,弘扬佛法,10余天后被送回扬州。唐会昌五年(845),武宗灭佛,禅林寺被毁。唐宣宗大中年间(约852)重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赐额香严寺,至和年间(1054~1056),右丞相、郑国公富弼手书《华严经》赠住持,珍藏于寺。明清时期,为县南名刹,清康熙、乾隆2次重修,现为咸丰十一年(1861)建筑。1986年10月批准开放。1990年,扩大庙宇,新建寺院。东侧有古井,旧传1卷绵丝不能到底,称“绵丝井”,现深8米,清泉一泓,甘冽味美,大旱不涸。寺内有清光绪八年(1882)“吴氏乐施碑”与“乐助碑”各1方。附近有元代元真道院与水仙花洞,与莲花山毗连有悟空亭及老鹰尖等名胜。 福泉乐园 位于路桥石浜山,以二大一小甘泉得名。泉水大旱不涸,味清醇,托币不沉,与杭州虎跑泉相似。清末建福泉池、福泉亭,民国初废。1987年,路桥镇退休工人委员会发起筹建,50个单位资助20万元,复兴福泉古迹,有福泉池、福泉亭、福泉楼、翠竹园、观景亭、揽月台等胜景。 东岳庙 位于路桥镇牌前。明中叶始建,清末焚毁,路桥蔡氏募捐重建三殿,占地4000余平方米。第三殿为3层楼房,造型别致,从低向高分别为十殿王、娘娘庙、观音阁。旧为东南盛大庙会场所,自正月初一至三月廿八,香烛辉煌,庙会过后,为集市中心地点。现存2楼、3楼及2厢房,为工人娱乐场所。 卷洞桥 在县东南30公里卷桥乡。清嘉庆十三年(1808)建。“费六千余缗”,条石圆拱,长22米,宽4.57米,题刻“下梁大桥”及“半顷银涛回砥柱,一弓虹彩锁安澜”石楹联。望柱刻各式方头和圆头大小瓣仰覆莲。桥东亭存两石柱,刻有“不比离亭歌折柳,可如司马快题桥”。 永宁公园 永宁公园全长1.5公里,占地21.6公顷。公园以现代、简约为基调,以生态为特色,以水为主体,环水构建楼阁、绿坡、树阵、竹林,集生态保护、人文观赏、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园,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乡土风情。公园分生态和景观两大园区。生态区突出自然元素,绿坡茂林、江堤湿地、栈桥流水、鹅卵石滩、梯级水瀑、水杉树阵和盒中景观共同构成园区自然风貌;景观区以现代、简约的几何形建筑为主,由主题雕塑《创造》、水晶迪厅、渔人码头、亲水平台等建筑与景观组成。永宁公园荣获2005年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为黄岩人居环境和城市建设独特的闪光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