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黄岩区茅畲逸夫小学
发布日期: 2025-04-10 15:10   来源: 字体:[ ]

单位名称台州市黄岩区茅畲逸夫小学法定代表人杨学俊
住所  台州市黄岩区茅畲乡下街村茅西路3号
开办资金(万元)543.47经费来源全额拨款
年初数(万元)512.68期末数(万元)496.72
宗旨和业务范围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学历教育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10037549209389举办单位台州市黄岩区教育局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2024年度,我单位在黄岩区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关情况具体如下:学校占地面积15371.6平方米,建筑面积5247.7平方米,绿化面积1308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89人,6个教学班,教职工18人,正常开展教学情况。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1.本单位严格执行学校章程;2.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的具体的业务活动如下:本校发展目标是进一步拓显“红色润心”办学特色,争创高认可度家长满意学校学校。通过走科学办学的道路,分为五个层面,即: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德育教育、课堂教学、环境建设的实践探讨,实现茅畲逸夫小学的可持续发展。理性总结办学经验,进一步探索学校办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学科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带动学校整体改革,为黄岩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再添亮点。从而实现为学生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素质的持续提高,管理机制的持续优化,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学生培养目标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教师发展目标为:师德高尚、敬业爱生,观念先进、业务精湛,善于科研、开拓创新,团结合作、无私奉献。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人文化的基础上,实现“重规范型”向“重促进型”、“激励型”的转变。从而逐步形成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个性发展相融洽的评价体系。本校坚持以下文化精神:办学目标:正心立行潜心立学学校校训:劳动的身手创造的精神艺术的兴趣科学的头脑学校校风:诚信尚美和谐向上学校教风:敬业乐教博学求精学校学风:明礼诚实乐学博思学校口号:厚德自强学校秉承生活即教育的办学理念,打造新型课堂教学特色。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围绕“25+15”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以研究实践为载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初步形成“关注差异、个性发展、多元实施、分层推进、全面施教”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助飞小山鹰特色校园文化。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特长发挥、兴趣开发和信心培养,通过课题引领,进一步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及礼仪和综合实践等校本课程的开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管理:加强学校工作规范管理,凡事根据学校《章程》办事,围绕“以诚信为基础,以责任为核心,以抓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执行力为突破口”的管理文化,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精心打造“认真学习、勇于探索、求真务实、无私奉献、争先创优”的核心队伍。学生素养:以少先队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依托黄岩县委旧址红色文化德育教育基地、黄岩区素质教育基地、外出研学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敬老助残、助贫帮困等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为目标,促使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3.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下:学校聚焦教学质量提升,以抓教学常规入手,从科学、规范的备课开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使教学课题化,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努力实现以德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增强学生自立、自强能力。立足当地传统文化,基于学校特色,聚焦“三个一”目标,不断拓展特色创建广度,实现“红色润心”德育工作品牌化,实现“一支红笔进课堂”教学工作风格化,实现“绳”和“diy木枝”体艺工作特色化。学校以省级留守儿童之家为家校共育平台,创造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弥补留守儿童在成长道路上缺失的家庭教育,减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使每一位留守儿童成为具有“自理、自信、自强”的阳光少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打造高质课堂、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后托管,三管齐下,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继续开展智慧课堂试点学校工作,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程,逐步形成“智课、智学、智慧英语、智研、智展”五位一体的智慧校园体系,让我校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能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山区学校,留守儿童较多,50%以上的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在家庭和学校构建有效的沟通桥梁,通过“代理妈妈“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学校的关爱。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源不足,办学规模小:89人的规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缺乏竞争和合作的机会,不利于全面发展。同时,学校也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2.师资力量薄弱:小规模学校难以配备充足的教师,教师往往需要跨年级、跨学科教学,工作负担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此外,学校也难以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3.教育资源匮乏:小规模学校经费有限,难以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源,也难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兴趣。4.课程开设受限:由于师资和资源的限制,学校难以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尤其是音体美等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5.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社交圈子有限,容易出现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关注和引导。
四、下一步打算1.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针对生源少的特点,推行小班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辅导,提升教学质量。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探索“走教”、“支教”等模式,解决师资不足问题。3.整合教育资源:与周边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优质课程资源,弥补自身不足。4.丰富课程设置:在保证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开设特色课程,如乡土文化、艺术教育等,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5.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及时进行疏导。6.寻求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