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331003ZF710000/2024-155003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黄岩区医疗保障局 成文日期: 2024-06-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黄岩区举行“永宁医保管家 守护橘乡千万家”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 2024-06-07 10:21   来源: 区医疗保障局 字体:[ ]

6月4日下午,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黄岩医保“永宁医保管家 守护橘乡千万家”新闻发布会

今年以来,在省市局和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黄岩区医疗保障局始终坚持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导向,在提升医保经办服务水平方面奋力争先。“永宁医保管家”的经验做法也得到了国家、省、市三级表扬肯定,“变‘签约医生’为‘医保管家’,打造医保服务新模式”被国家局在全国范围内宣传。

1、推出背景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对“高效办成一件事”作出系统安排。聚焦群众期待,黄岩区医疗保障局于2023年5月创新打造“永宁医保管家”服务品牌,今年以来在原有基础上提质扩面,将“永宁医保管家”纳入“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框架,力争在医保领域实现“高效办成每件事”,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快更好地享受到医保改革发展便民利民惠民红利。

2、具体做法

自打造“永宁医保管家”服务品牌以来,黄岩区医疗保障局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优化打造“15分钟医保公共服务圈”,持续提升医保经办水平。

目前,已组建“永宁医保管家”医保服务微信群21个、涵盖辖区内19个乡镇的28家医药机构,由青年骨干充当“群小二”全天在线答疑,指导“医保管家”线上办理医保业务。根据医院场景特性,将城乡居民参保登记、门诊慢特病病种待遇认定、家庭共济备案等25项医保服务下沉至“永宁医保管家”服务站,通过指导协助群众在“浙里办”等平台自主办理,或协助收集资料代办,方便参保群众“就医期间同时办”。同时,充分利用家庭医生熟悉村民家庭情况的优势,及时发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并纳入医疗救助,夯实因病致贫返贫防范长效机制,实现主动发现、精准识别、梯次减负、保障兜底闭环管理。

截至2024年4月底,医保管家累计帮助参保群众办理各类医保事项4000余人次,解答各类问题5万余人次。

3、下阶段打算

今年,黄岩区医疗保障局将进一步建立完善永宁医保管家职责、工作流程和问题处置“三项机制”,使永宁医保管家成为医保服务的最前端、宣传的最前沿、基金安全监管的第一线,实现医保的全面守护。

一是壮大“永宁医保管家”队伍。对4家区级公立医疗机构医保办人员、7家私立医疗机构医保医师、黄岩区医保药店协会的118家定点零售药店药师进行小班化培训,共计将330名纳入第二批“永宁医保管家”队伍。

二是扩大“永宁医保管家”服务范围。依托医银合作,在38家农商银行网点开设医保服务专窗,将98名负责医保业务的农商银行工作人员纳入第三批“永宁医管家”队伍。

三是完善多方联动机制。医保系统、卫健系统、市监系统、金融系统多方紧密协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在点位布局、人员培训、政策宣讲、业务宣传进行系统管理,共同解决好延伸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把“延伸办”办成群众的“放心办”。

今年,黄岩医保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回应民生期盼、释放民生红利,知重负重、担责尽责,持续优化医保经办服务,不断完善长效机制,为全面推进黄岩医保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热点问题解答

1. 请问针对“永宁医保管家”有何种激励机制?

黄岩区医疗保障局将“医保管家”医保延伸服务工作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年终评估挂钩、引导医疗机构将医保办件与内部绩效考核挂钩。出台《关于开展“永宁医保管家”服务活动的实施方案》,激发家庭医生做好医保服务的“内生动力”,确保“医保管家”工作可持续、可推广。医疗保障系统考核评优评先向“永宁医管家”适当倾斜,目前已完成两次“永宁医保管家”服务考核。

2.请问“永宁医保管家”如何帮助就医群众办理医保业务?

黄岩区医疗保障局线上搭建工作群,“永宁医保管家”可在工作群内向医保局工作人员询问医保业务问题、群众参保状态以及上传相关病历资料为群众办理特殊病种等,也可互相解答医保问题实现联动。针对“永宁医保管家”的问题及待办业务,黄岩区医疗保障局设立专员对接,及时答疑解惑并受理业务,让群众的难事、烦心事化解在一线。同时,依托“浙里办—浙里医保”APP,黄岩区内19家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服务站医保经办服务事项二维码统一上墙,实现医保高频事项扫码即办。

3.记者有关注到医保基金监管一直是难题,“永宁医保管家”在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医保基金管理普遍存在人单力薄,参保群众对医保政策认知不足等问题。多数医院的培训与指导未深入临床一线,往往只达到科室管理者层面,经过层层传达后政策信息衰减或不全,从而造成实施偏差。“永宁医保管家” 通过扁平化管理,直接将基金监管要求传递到基层医疗机构一线医务人员,如参保人员就医时,主动核实参保人身份信息,确保人证相符、人卡(码)相符;收治意外伤害参保人员时,客观如实记录患者致伤时间、地点、原因及经过,并核对《意外伤害无第三方责任承诺书》内容。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