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州市黄岩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6号建议协办意见
发布日期: 2024-05-23 15:55   来源: 屿头乡 字体:[ ]

一、现状

黄岩被称为与中国枇杷之乡,而屿头乡上凤村是其中的核心种植基地,有500多年栽培历史,主要盛产“白沙”、“洛阳青”产品。屿头枇杷面积超过7000亩,年产量达2300多吨,而上凤枇杷占了五分之一,其主要品种白沙果实深受消费者喜爱。2011年,上凤枇杷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称号。在屿头乡上凤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枇杷,枇杷的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系枇杷农产业特色示范村,每年经济效益可观。像上凤村这样广袤成片的枇杷园在黄岩地区较为罕见。

二、存在问题

但近年来,因村落中年轻人口外流、种植模式粗放单一等因素影响,上凤枇杷的品质每况愈下,居住在村中的种植户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不仅枇杷种植模式停留在靠天吃饭阶段,而且基本没有统一的销售管理模式,长此以往,不利于枇杷品牌的长久发展。因此,为提升屿头上凤枇杷品质,为黄岩全域旅游添砖加瓦,在此

三、建议

一、引入枇杷基地大棚建设。对枇杷基地大棚建设、水肥一体化、打药系统、园内操作运输道等建设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以保障枇杷安全越冬和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品质。

二、与高校、智能化农业种植公司合作,对上凤村的土质、温度、湿度等等科学测量,在枇杷施肥灌溉、疏花选果、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引入智能化管理模式,减少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失。

三、提升枇杷园基础设施,在现有的枇杷园林基础上修建观光采摘步道,一方面便于村内大龄种植户的种植培育采摘,另一方面也便于每年枇杷节时期游客前来游玩。

四、招商引资,将第一、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可以由政府统一流转土地,并对外承包,将上凤枇杷园打造成兼具农业种植和旅游的综合园区。


区农业农村局:

吕永卫、黄晨鹏、朱亚利、卢国良等11名代表在台州市黄岩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要求扶持上凤枇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议案》(第6号)的建议收悉。经研究,我乡协办意见如下:

一是以科技富农,引入大棚栽培技术。采用大棚设施栽培技术不仅可以减轻或避免陆地栽培中遇到的冻害难题,还可以提高枇杷果实的品质,减少鸟害、日灼、栓皮等损失,枇杷成熟期也可提早15天左右,有效增加枇杷的种植效益。经过前期邀请农技专家实地踏勘、与上凤村两委成员和枇杷种植大户实地对接,考虑在上凤枇杷园规划50亩核心区用作大棚设施栽培枇杷,初步预估建设费用在350万元左右,可增产三分之一以上,销售价格可从目前的20-30元/斤上升至40元/斤以上。

二是以交通兴农,改善营销物流体系。上凤村系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大量枇杷果树种植在上凤和岙头自然村之间的山地,进出的村道路面仅有2米余宽,运输货车通行、轿车双向交汇困难,在每年枇杷节举办期间交通堵塞现象尤为明显,因此亟需进行窄路基路面加宽改造,考虑投入180万元左右拓宽改造上凤枇杷园周边约10公里的道路。另外,枇杷采后处理环节薄弱,往往在经历1到3天的运输后果品就会出现不同程度损坏,一旦枇杷滞销就会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可探索建立健全“产地直供+冷链运输+消费终端”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以提高枇杷果品保鲜、跨区域配送能力。

三是以品牌强农,打造村域特色品牌。2020年,“上凤枇杷”申报商标被驳回,其他诸如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申报、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申报均无相关进展,同时当地农户的品牌意识薄弱,只是经过简单分级挑选就进行装篮销售,导致市面上售卖的“上凤枇杷”品质参差不齐。因此,需加快“上凤枇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申报,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认证,同时建立产品溯源机制,提升上凤枇杷果品质量,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此外,依托“风物柔川”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基础,考虑推动枇杷种植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完善目前已探索的以枇杷为原材料的各类绿色、健康的深加工产品,如枇杷膏、枇杷罐头等,以达到全产业链式发展。

 

 

 

以上意见,供贵单位参考。

专此函告。

 

联系单位:屿头乡人民政府    联系人:周峰

联系电话:84805010          邮编:318023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