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黄岩 > 旅游会展
索引号: 12331003E96936103G/2022-115371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黄岩区 成文日期: 2022-08-1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黄岩五洞桥
发布日期: 2022-08-17 09:04   来源: 黄岩区 字体:[ ]

黄岩五洞桥位于黄岩西城,横跨永宁江支流西江上。东接西街区域,西通桥上街。又名孝友桥、西桥,是古代黄城通往黄岩西部的唯一交通要道。桥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由县令张元仲(字孝友)主持建造,人们为铭记张元仲的功德,又称孝友桥。五洞桥建在每日潮涨潮落的永宁江与西江汇合的河口地带,由于不堪受洪水及海潮侵袭,在南宋庆元二年(1196),桥身塌坏,由宋宗室邑人赵伯澐聚众集资重建。清光绪《黄岩县志》载:“筑为五洞,桥面为五折,取道其中,坎两旁以窍水,翼栏其上,视旧功十倍焉。”清雍正十三年(1735)桥又损,黄岩明因寺僧世月主持重修。

五洞桥系东西走向,桥东侧偏南 5°,全长约 63.5 米,桥面宽 4.3 米,五孔等跨,每孔净跨为 8.7 米。桥体用质地坚硬的浅黄色亚坚石砌筑,采用拱券条石砌法分节并列发券,桥面随拱券起伏曲折而筑。由踏阶上下此起彼伏,富有动感。桥头东西两端为石级的踏步。桥面两侧设随拱券起伏的曲折的束腰栏板,高 0.78 米,每拱桥面为三块拦板,中间衬以二根望柱相隔。栏板上下凹凸处雕刻数道直线纹,内外壁刻饰如意祥云纹饰,线条流畅。桥面望柱为 0.25×0.25 米的抹角望柱,高 0.9 米,柱头雕饰重瓣覆莲。桥面两侧栏板由 22 根望柱构成。桥墩结构:水面部分由 13 层大小不等规格的条石相叠砌筑。桥拱券纵深由 5 组横列并砌。其中最外二层靠近拱券口沿处为长条石砌筑,中间二组为二纵一横砌法。至 20 世纪30 年代,为防止海潮咸水倒灌,在五洞桥北侧 200 米处建造西江闸。西江河水放干时,意外发现五洞桥的桥墩是用松木桩作基础的。近几年来,疏浚河床沉积淤泥时,还能清晰辨别出松木桩排列的大致位置。在位于第三跨拱券顶部一块长0.8米、宽0.6米左右的拱券石上,刻有阴文楷书:“宋元祐贰年,宋庆元贰年陆月拾捌日重修,清雍正拾叁年正月拾肆日重修”,字体依稀可辨。

位于五洞桥西端的第五孔,南北两侧有十余间二层砖木和砖混结构民宅楼房,分别建于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之间,这些民房严重影响五洞桥第五孔洞道畅通。第五孔桥洞被深埋于民房屋基之下,2018 年初开始全面拆除两侧的民房建筑,还原五洞桥的建筑风貌。

五洞桥跨越 800 多年的历史时空。历经风雨沧桑的侵袭,自始建至今一直承担着交通枢纽的重任,是古代黄岩城通往仙居、永嘉、临海等地的必经之路,五洞桥的建成,促进了古代黄城与西部山区及周边邻县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与传播。同时五洞桥周边人口聚集兴旺,促进了桥东西两端集贸市场的崛起。桥东西街古称老街,自宋代至明清时期为兴旺时期,有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及百年祖传老字号药铺。另外,桥东南北两岸均有航运码头,当年这一带除陆上交通外,还有繁忙的水上运输业务,历史上五洞桥给黄岩的交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繁荣。

五洞桥整体建筑结构科学合理,造型别致美观,端庄古朴,典雅大方。各建筑构件之间的巧妙运用均恰到好处。桥面栏板、望柱的雕刻粗中有细,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视觉效果很好。从远处眺望,五洞桥犹如一道彩虹,横跨西江之上。五洞桥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其建造技术工艺,也广泛流行于温黄平原,成为这一带古代桥梁工程的代表作,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及历史文物价值。1982 年 2 月五洞桥被黄岩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 年 12 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