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黄岩 > 史海钩沉
索引号: 12331003E96936103G/2022-101335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黄岩区 成文日期: 2022-06-1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灵石,天台宗义的发源地之一
发布日期: 2022-06-10 09:56   来源: 黄岩区 字体:[ ]


吴万红

北洋,因位于茅畲洋之北而得名,自古即多水之地。如今的北洋众水秀逸苍茫,丛山高峻深秀,平野田畴,富庶肥沃。灵石山位于北洋镇北侧,永宁江上游,山如鲲鹏,灵石尖是鹏首,山势两翼向东南、西南方向蔓延,若垂天之云。灵石山系背风飞在浩渺的时间海洋之上,尘嚣之外,儒释道文化在这里萌芽生发,又各自相安,自成一个体系。

灵石的佛教历史应该从《仁王经》说起,其经义在冥冥中贯穿于灵石佛教文化发展的始终。《仁王经》也称《仁王护国般若蜜多经》,是佛陀为让诸王各护其国,万民丰乐所说的经书,从中可以看出佛教与政治结合的痕迹。“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的著名经句便是出自《仁王经》,蕴含了宇宙洪荒无止境的虚空,时间的浩荡与精微,让人顿时起生慈悲心。

灵石中学位于灵石山脚下,前身是灵石书院,由清时知县孙憙废灵石寺所建。灵石寺最初名为甘露寺,于东晋隆安二年(398)始建于灵石山上,因僧众诵《仁王经》而甘露降而得名。黄岩一地自三国起佛教就十分兴盛,三国台州建寺9所,6所在黄岩;两晋台州建寺14所,9所在黄岩。东晋时期,著名高僧竺昙猷和支昙兰都曾经栖隐赤城山,说明当时僧人南渡弘法是普遍现象。魏晋时期,战乱频仍,命悬一线,弘法的僧人大都见惯了人间修罗场,怀揣睿智和旷达的思想,辗转大江南北,遍求人生的解脱之道,而偏安的江南,便是修行悟道的最佳场所。灵石建寺的僧人是谁?目前已不可考,不知那位僧人是否想从经书中悟透家国长治久安之道,所以日夜念诵《仁王经》。正当他悟得其中奥秘,获得无以名状的恬静和欢喜时,天降微雨,纷然洒落。那时山川无名,天地少主,他就是一切的主人,便以天上降下的水为山和寺庙命名。

公元399年,海盗始祖孙恩在江南遍燃烽火。公元402年,孙恩被临海太守辛景击败,屯兵灵石,伐木造舟,想要逃回海上,伺机东山再起。这时候有石从天而降,孙恩伤亡惨重。《晋书.孙恩传》记载:及桓玄用事,恩复寇临海,太守辛景讨破之。恩穷蹙,乃赴海自沉。孙恩趁乱而起,原是顺势,当时三吴八郡群起响应。但是此人格局实在太小,以宗教惑众,只知烧毁民房,掳掠男女财物,连婴儿也不放过,一失败就逃回海上,喘了口气又开始登陆作战,如此往复。石头应是陨石,不禁让人想起天谴,这人实在太坏了,老天爷来收拾他。《仁王经》有说,五方菩萨摩诃萨往护其国,令其国界,无诸灾难。冥冥之中的巧合,不禁让人想起老天爷可是受了诚心念诵《仁王经》的僧人的感召。天降奇石,山和寺同名为灵石,不知与命名甘露的可是同一个僧人?

灵石寺数度更名,除了甘露寺,后因谢克家乞为香灯院更名为教忠崇报寺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耀珠。起因是有个异人造了佛像与僧人约好100天后开门,结果僧人不到时间就开了,这时候有两只仙鹤从殿中飞出,而佛像珠髻莹然。灵石寺有一口钟,传说从大寺基漂到此处,也有说是浮海而上。

到南朝末期,灵石寺迎来了一个衣袂飘然的僧人,便是智者。至于大师为什么来灵石?一说是避开天台山的湿寒,来此过冬;还有一说是大师喜好山水,台州多处有他的茅棚。智者曾于天台的华顶行头陀行,昼夜禅观,畏寒有些不大可能。好山水众多,佛教的大师到一个地方也讲究因缘。

公元585年大师离开天台山复到金陵,应陈后主邀请在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又讲《仁王般若经》。大师著有《仁王经注疏》五卷,其弟子天台宗五祖灌顶大师的法号便出自《仁王经》中的次寂灭忍。据考证,唐之前,《仁王经》最早由竺法护于公元267年所译,后分别由鸠罗摩什大师于401年再译,梁真谛大师于554年三译。智者大师在其《仁王经》注疏中分列这三个版本的译出时间。而有意思的是,智者大师在入天台之前并没有讲过《仁王经》,而据魏一骏《仁王经历次翻译及其中古时期流传的研究》考据,智者大师之前,有多次仁王斋会的记载,但是仅仅只有14岁的高僧彦琮为北齐穆皇后讲过《仁王经》。经论的注疏,著作者一般会对比多个译本,疏通前人对经文理解的经验,从而形成自身的体系。灵石寺僧所诵经书应是竺法护版本。有一个很大的可能,东晋覆灭后,经过南朝,灵石寺法脉绵延,《仁王经》在灵石寺经近180年流传,形成一定的体系,并显于当地禅林。智者大师如果要注《仁王经》,应会遍溯《仁王经》踪迹,也因此到了灵石。《嘉定赤城志》记载,智者大师在此静修,留有“翻经台”遗迹。智者大师生平并没有翻译经书的记载,应该是翻看经书,研究疏通经义。

纵观智者大师的一生轨迹,其出天台之后,先为陈少主讲《仁王经》,后又从庐山到扬州为杨广受“菩萨戒”,并与杨广联系密切,甚至其入定都是应杨广所邀,病着仍勉强出山。《仁王经》的出现有着宗教和统治者协调的痕迹,也有政教合一的背景。四百年战乱流离,大师也曾亲历战乱,遍看天下苍生流离之苦,国家太平,百姓丰乐是大师毕生宏愿。与智者大师来往期间,杨广的表现是个行为端正的有为青年,大师可能是将社稷的安危与弘法的希望寄托在杨广身上,所以他所建寺命名为“国清”。

天台宗以《大般若经》为观法,《仁王经》为《大般若经》的其中一部,其又与《法华经》、《金光明经》被称为“护国三部”,在日本广为流传,是天台宗宗义形成的理论基础之一。《仁王经》中阐述的“空”与“二谛”,以及“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的经句与天台宗义“一念三千,三谛圆融”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灵石寺很有可能就是当时智者大师寻经求法悟道的一座伽蓝,早期的灵石法脉经由智者大师流入天台宗。

灵石中学仅存大雄宝殿和灵石寺西塔。山上的灵石寺何时移到山脚下已不可考,现存的灵石寺大雄宝殿5间,为乾隆年间建,重檐歇山顶,殿内有石柱42根,为江南各寺院罕见。据生物老师说,荷花池畔那颗空心老樟树有1400年的历史,也许是隋时就已经搬到山下。到了吴越国时期,法眼宗的第二代传人高僧德韶大师于宋乾德二年(964)在大雄宝殿前建东西二塔。东塔在清初倒塌,永不复存。西塔虽披戴千年岁月的沧桑,却依旧能看到他原初的形貌:六角形。塔身每层每面明间设壶门式壁龛,内供佛像。龛旁有方形断面的蒹柱,各层均用砖叠涩腰檐,层层挑出。

1987年,巍峨古塔重新修缮。一座挺立千年的七级浮屠的神秘外壳被揭开,贝叶经书、佛门舍利、佛像、丝织物等重现于青天白日之下。塔中有一座铁制阿育王塔,铸有“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丑岁记”字样。钱弘俶毕生崇佛,最有名的事就是命造四万八千座阿育王塔。灵石寺塔是钱王所命建造的宝塔之一。唐武宗灭佛后,国清寺被毁,钱弘俶为了恢复天台宗,四处派人去日本和高丽求法。德韶大师既是吴越王钱弘俶的国师,也是钱弘俶的谋士,曾入天台山访智顗遗迹。当时黄岩寺庙众多,德韶大师选灵石寺造塔,也许是步智者大师的遗迹。钱弘俶在位30年,恭事后汉、后周和北宋,在五代十国的大乱之世保一方百姓免遭生灵涂炭之苦。国家太平,佛法得到弘扬,《仁王经》的经义在吴越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灵石寺塔便是《仁王经》最好的注脚。

灵石寺寺产众多,古木深深,又极幽静,是读书的好地方。自宋代开始,灵石寺佛教文化逐渐和光同尘,儒学文化渐次开启。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