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州市黄岩区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2021090号提案答复的函 | ||||
|
||||
农工党黄岩总支: 你们在台州市黄岩区政协第十四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促进黄岩中医事业发展的建议》(第2021090号)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一直以构建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建网络、育名医、促产业、强民生、有特色、扬文化、保健康”的中医药发展思路,紧密依托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城市医联体建设,多措共举,不断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持续发展。 一、我区中医事业的基本情况 黄岩区于2008年获得“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称号,并于2014年、2018年分别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目前,辖区内有三级医院1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民营中医骨伤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已全部设立中医馆),社区卫生服务站23家,村卫生室127家,其中具有中医药特色亮点站、室20余家。 全区共有中医药人员412人,其中中医药人员高级职称75人,中级职称116人,省、市、区三级名中医共50人,已形成高、中、初级职称布局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 二、我区中医事业发展主要成效 (一)推进优质高效整合型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在区域卫生规划中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加快黄岩区中医院迁建工程建设,加强区妇幼保健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中医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机构,逐步形成以黄岩区中医院为龙头,特色中医药重点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医疗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中医药服务。 二是大力促进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近年来,我区十分重视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在机构设置、医保定点等政策上给予倾斜,对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其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开办中医诊所依法实行备案制。目前共建成民营中医医院1家、设置有中医科的门诊部21家,中医类诊所29家。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章氏骨伤疗法”基地的黄岩章再棣骨伤医院、“中华老字号”台州黄岩沈宝山门诊部,以及同仁堂大药房中医诊所、保锦堂中医诊所、林舜耕中医诊所、林峰中医诊所等一大批具有活力的民间中医诊疗机构。目前黄岩沈宝山国医馆新大楼已建成,预计于6月份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用地面积3.5亩,总建筑面积约2050平方米。 三是创新发展中医药服务机构模式。我区梳理整合区内现有中医药优质资源,积极推进由黄岩区中医院牵头组建城市医联体建设,进一步加大我区中医药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明确区中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对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帮扶,开展新项目、新技术传输工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的管理、技术以及医疗服务水平。 (二)推进中医药特色服务供给体系建设 一是推动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优势专科(专病)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经三年周期建设,我区三家医疗机构在2020年通过中医药特色优势专科(专病)“一院一品”项目验收,其中江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内科获得验收优秀单位;2021年,我区又积极主动申报三家“一院一品”共建项目,包括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妇科、院桥中心卫生院的颈肩腰腿痛专科和中医内科。 二是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充分发挥黄岩区中医院作为台州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的优势,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组织骨干医师每周到各联建单位实地进行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注重适宜技术在中医特色护理中的应用,组建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团队,进一步加强我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目前我区19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覆盖面100%,每家能掌握并熟练应用的适宜技术不少于6类;辖区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覆盖面达92.5%,能掌握并熟练应用的适宜技术不少于4类。推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每项临床使用100例以上;每项技术推广使用单位3家以上。 三是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服务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作用。区卫健局制定下发了《黄岩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实施方案》,将老年人和儿童中医药健康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项目,通过上门服务、集中服务、到院服务等方式在饮食、起居、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2020年,全区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65岁以上老年人共73743人,覆盖率为70.76%;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0-36月龄儿童共13826人,覆盖率为65.12%。 (三)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是全力引进名中医工作室。黄岩区中医院在做强做大本地名医工作室(喻勤军、孙星标、沈王明名医工作室)的基础上,近几年来又先后引进了“黄煌经方台州工作室”,“胡希恕经方医学黄岩传承基地”、“陈建国脉证经方黄岩传承基地”、“庞德湘、王三虎、汤一新、熊维美、许荣正”名医工作室,进一步填充和完善黄岩区中医药端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成立中医院医联体经方联盟。2019年10月,我区中医院医联体经方联盟成立并予以授牌,8家基层医疗机构成为经方联盟成员单位。通过开设经方特色门诊,邀请省内外名中医及中医骨干坐诊,成立经方研究室,结合国内多名经方大家在医院授课坐诊的优势,建立了一支“学经方、用经方、讲经方”的经方学科团队,并实行医联体单位疑难病例专家团队会诊制度。我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全面系统的经方推广工作,区中医院定期派遣经方骨干到各基层开展联合门诊、组团式下乡服务、坐诊带教等援助方式,把疗效确凿、容易学、上手快的经方输送到基层,和医联体的同事共同学习、提高。医联体内派驻医生32人,长期下沉中医医生13人,带教24人,惠及群众上万人次。 三是加大中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加大中医人才招录、培训、师承带教等方式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人才的引进,对中医药相关紧缺专业人才,采取放宽户籍等措施加大引进力度,自2016年以来,我局共招聘临床医学专业128人、中医学专业32人,中西医结合专业9人,定向培养中医学专业7人。 四是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全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临床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对青年中医药人才进行有规划的专业培养;强化“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理念,积极开展农村中医骨干培训和基层名中医培养,加强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提高乡村医生应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能力;同时区中医院积极承办台州市市级Ⅱ类学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医类别)培训项目,培训学员900余人次,带动了全区临床工作人员中医药技术水平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我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五是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努力构建中医药人员师承三级网络体系。目前我区共88名同志签订了传统医学师承合同,十余名同志顺利通过了浙江省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的考核。另外在全区范围内遴选有潜力的年轻中医人才,以“师带徒”方式跟班学习、将优秀中医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薪火相传,近三年共举办名医师承仪式4次,名师收徒49人。 六是重视中医药民间师承培养。为做好中医药学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等方面的传承,沈宝山门诊部重视师承教育工作,举行沈宝山首届拜师仪式,现场签订收徒帖和拜师帖各5份,有力推进了我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四)推进中医药文化宣传和发展 一是多方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采用多种手段,广泛传播、普及中医药知识,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鼓励医疗机构建设中医宣传长廊,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六进”活动,引导民众养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是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和开发具有黄岩本土气息的中医药文化资源,着重打造沈宝山中医馆、章氏骨伤医院中医品牌形象,继续举办“经方妈妈”“橘乡筋骨论坛”等学习班,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区中医药文化。 (五)完善中医药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我区始终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2021年,区卫健局编制《黄岩区“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拟重点建设任务建设意向》,统筹规划“十四五”黄岩区中医药工作发展方向。 二是加大投入,有力保障。建立稳定、合理、刚性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中医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中医重点(扶持)学科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名中医津贴、中医药“三进”工程建设,中医“治未病”等工作。 三是政策倾斜,鼓励扶持。改革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标准,规范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市场价格行为,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药诊疗项目、院内中药制剂、中药品种(含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和门诊煎药费纳入报销范畴;调整中草药的报销比例,明显高于西药报销比例,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中草药门诊报销比例为60%,其他各级医疗机构中草药门诊报销比例为50%,明显高于二级、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中西药报销比例的20%和10%,切实鼓励中医药的广泛使用,有力支持中医药特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临床治疗的需求。 四是强化中医药监管。加强行业监管和指导,严格中医医疗机构、人员、设备和技术准入,严厉打击非法中医药诊疗活动,严肃查处虚假违法中医药广告,规范中医药服务秩序和服务行为,进一步维护和促进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区中医事业发展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中医事业近几年取得十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推进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医药专业人才缺乏。一是人才总量相对匮乏。目前,全区有注册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378人,占全区执业(助理)医师的18.78%,每千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为0.57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医药人才412人,仅占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8.43%。二是队伍年龄普遍偏大。现有中医从业人员多以老年医生为主,乡村中医人员年龄也基本在60岁以上,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青年医生较少,断层严重,特别是优秀中医药临床人才后继乏人。三是基层人员尤为紧缺。特别是西部山区的基层中医馆,缺乏自有配备的中医师或未达到中医师配备2人的标准,需要靠区中医院或中心卫生院轮流选派中医师定期坐诊来维持中医门诊,不少中医馆成了“空架子”。 (二)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薄弱。我区的中医药信息化平台依托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以基本医疗诊疗信息为主,缺少涵盖中医药医疗、“治未病”、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的中医药综合信息平台,如何利用中医大数据平台、精准施治,提供中医诊疗和效率,是下一步我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下阶段工作 (一)进一步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加快黄岩区医疗卫生中心建设项目工程和黄岩区医疗中心康养工程建设,建成医疗床位500张,康养床位189张,以中医经典科、骨伤科、推拿科、治未病科为特色科室,集合中医药服务、康养服务的医疗卫生服务区。 (二)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计划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改造升级全区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改善中医诊疗环境,完善配置中医诊疗设备。依托医联体建设及医联体经方联盟平台,提升中医药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百姓对中医服务的接受度与认可度。 (三)进一步加快“健康中国”行动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在中医院新院区开展治未病中心建设。业务用房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中心按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要求,完善中医组织架构、人员队伍、设备配置、项目技术,并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健康宣教区域、健康管理区域等。二是加强基层中医“治未病”服务建设。计划到2025年,全区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中心)卫生院配置治未病服务岗位,开展治未病服务;全区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健康管理服务。 (四)进一步推动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在5年内培育、创建成5个市级重点学科:口腔科、肛肠科、针推科、治未病科、中医经典科;二是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加大各类中医培训班举办力度,依托医联体,在全区范围内培养成50名中医药骨干人才,加强中医药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三是经方传承创新基地建设,在已有的黄煌、王三虎、何庆勇、胡希恕经方工作室基础上,通过加大人才引进、举办经方培训班、经方跟师等方式,从学到讲,培养一支能讲会教的经方传承人才队伍,创新经方使用与推广,建立经方传承创新基地。 (五)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一是加快中医院中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到2025年,在黄岩区公共卫生中心(中医院新院区)内建成“中医药百草园”,打造成为3A级旅游景区,使之成为中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二是加大中医药服务品质提升,完成医护人员人文素质提升、全程服务体验提升、专业护理队伍建设。 (六)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我局正在规划建设中医药云平台,医政科、信息科已同软件公司进行过多次接触,并到各中心卫生院进行了实地调研,与院长及各科室医生就中医处方、门诊系统、电子病历等各项复杂问题进行了交流,已初步制定中医药云平台建设方案。中医药云平台将提供统一的中医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中医药知识库、远程会诊、远程教育、中医治未病系统,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业务数据的实时汇总、整理和分析,为业务监管提供支撑,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监管,全面提升我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感谢你们对黄岩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台州市黄岩区卫生健康局 2021年6月16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