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黄岩 > 史海钩沉
索引号: 12331003E96936103G/2021-103292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黄岩区 成文日期: 2021-07-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李诚与《万山纲目》
发布日期: 2021-07-02 15:37   来源: 黄岩区 字体:[ ]

○严振非

 

《万山纲目》原有六十卷稿本,清李诚纂。经清末台州学界名士校核后,名《万山纲目賸稿》,共二十一卷。其中亦有部分残缺(如第十三卷)。并存二篇序文,以及校核者三篇跋文。

作者李诚(1778~1844),字静轩,清黄岩县石曲(今路桥)人。其父李秉钧(岁贡生),师从著名学者戚学标(温岭泽国人)专治经学,著有《名物类求》六十卷等三部著作。李诚少时经其父严格教育,打下深厚的治学功底,考中廩生(一等秀才)。嘉庆十八年(1813),浙江学政在台州选拔文章德行优秀的廩生,选中李诚。经浙闽总督、巡抚会考核定,用为拔贡生,保举贡入京城。又经礼部会考、朝廷面试后,一、二等录用为官,三等入国子监就读,发下罢归称“废贡”。李诚以优异成绩晋升云南姚州通判。历官云南鲁甸通判、新平知县、曲靖州同知、南关通判、顺宁知县、邓川知州,在云南地方县州任职十余年。李诚为官清廉,办案公正,执法严峻。道光四年(1824)任新平知县。新平县位于云南的南疆边陲万山丛中,有“荒僻蛮陬”之称,土豪结党横行,为当地大害,历任知县畏惧地方势力,不敢治罪。李诚按大清刑律,严惩首恶,余党悉散。为庶民生计,引种贵州橡树和育蚕之法,为兴礼教,用俸薪修桂香书院。

道光六年一月,进行诏命各省编修省志。省志需在本省县志基础上汇集,新平县地处荒僻,李诚查阅旧志,发觉这是“文献无征”之县。虽然在康熙年间上司严饬之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张云翮勉强自修成县志四卷,可是“漏略殊多,又经兵,板毁无存”(李诚《新平县志》序)。李诚在政务之余,决心编修一部县志,介当地又无人才担任总纂之职,于是主修、总纂两职一人承担。确定纲目后,延请老成绅士和熟悉风土民情的父老,广泛搜集资料,再四处奔走采访。新平县境高山峻岭,多少年不来不曾有知县亲临,当李诚在乱山中艰难步行,出现在山民面前,山民们无不惊讶而动容。经一年的辛劳,于道光七年三月修成《新平县志》,由云南学政李棠阶作序。李棠阶说,这部县志的长处是地理记载,“山川精而确核,精阅之历如掌上之纹也”,“自疆域、田赋,以至节孝、艺文诸目,靡不毕纪”。“读静轩之志,而静轩之政可见,即静轩之学亦可见”(李棠阶《新平县志》序)。

道光十年(1830),云贵总督阮元发出檄文,编纂《云南通志》,开设通志局。次年,总纂王崧以病告辞。经李棠阶推荐,李诚出任总纂之职。历时三年,至道光十四年十月完成,共二百二十卷,这是一部十分繁浩的省级地方志巨篇。李诚先确定符合云南特征的体例,然后对上呈的各府县志进行删减浓缩,并补充考证重要史事、古迹,翻阅浩如烟海的典籍,“稿出其手者十之七八”(阮元《云南通志》序)。李诚修省志同时,发现载籍中云南地理谬误甚多,撰《云南载籍辨误》,指出《南中志》十一条、《后汉书》二条、《水经注》五条、《南齐书》一条、《樊绰蛮书》二条、《通鑑》数条错误。

《云南通志》付梓后,李诚向云贵总督阮元请求,不再任行政官员,留在云南通志馆。李诚以已之长,费时多年,编写两部山水巨著,第一部《水道提纲补订》二十八卷,第二部《万山纲目》六十卷。

自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四十卷,历代学者有所补遗纠谬,已失去原貌。一千二百年后的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天台齐召南著《水道提纲》二十八卷。李诚以渊博的地理知识进行考证,认为南朝《水经注》与清代的地理环境已不能完全吻合,《水道提纲》是千虑一失。以黄河之源为例,《汉书·西域传》说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阗东,注蒲昌海,潜行于地下,南出积石。而《元史·地理志》载,源在叶蕃朵思甘西的星宿海。李诚从山脉入手考证源头,定论是从大星宿海东南山中一线流出,即巴颜喀喇山的黄河源,“河源实出葱岭、于阗两处,《汉书》之言为不谬;所谓潜行地下出积石者,未为审耳。”《水道提纲》“其他疏漏伪误处尚多”(李诚《水道提纲补订》序),李诚因而撰《水道提纲补订》。以后又撰写《云南水道考》,详载云南北盘江、金沙江、赤水江、澜沧江等六条主要河流。历史上记载考订“水注”名作迭出,而记载“山经”却寥寥无几。李诚要使“水道”配套成书,又著《万山纲目》六十卷,两书合为中国历史上较全面系统的“山水志”。《万山纲目》记载主要山脉,起自西藏冈底斯山,再将全国山脉分为三大干,记叙详尽,非寻常山志侈谈名胜、广载诗文可比,是一部具有实用价值的地理著作。李诚说“博稽载籍,参互考订,寻其脉络,正其伪缺,作《万山纲目》六十卷,以补古今之缺”(《万山纲目》序)。

李诚还著有《宦游日记》《微言管窥》《医家指迷》《十三经集解》等。十三经是汉代至宋代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如《诗》《书》《易》《礼》《春秋》《周礼》《礼记》《左传》《孝经》《论语》等。李诚《十三经集解》二百六十卷,首先陈述两汉、魏晋专家的学说,以开导其源,然后采取明清学者对十三经的评说,以畅其源,特别对唐宋元明的儒学大师学说,均不遗漏。并对历代儒学大师作出评论,如“汉刘向校《书》、匡鼎说《诗》,则因有依据,非可以清净之说。魏王弼注《易》,始以黄老解经,而专门名家之学废。啖助、赵匡弃三传,以空言解《春秋》,而经术大坏。晋卫道安、雷次宗变元学为禅学,而黄老之说混入于佛氏。唐李翱作《复性书》,而佛氏之说混入于吾儒。宋程朱诸大德,攘斥佛老,俾孔孟之道,今古为照,然程门自龟山外,游、尹、吕、谢诸大德又浸淫于佛氏。朱子同时,有金溪之学,尊德性,与道问学几成水火。明王阳明出而姚江一派,流弊不可言矣”(李诚《十三经集解》序)。这一段评论,目空一切,自负甚高,对自汉代至明代的中国大儒,多有针贬。

李诚认为,与前朝相比,只有清代“敦崇经学,以宋儒躬行实践为主;以汉儒之考据实之,所以鸿儒辈出,著述日新。实有可以直接两汉诸大儒者,而精核又复过之”(李诚《十三经集解》序)。李诚所说是事实,凡了解清初至中叶历史的人,都明白这是“文字狱”所造成的,是朝廷对汉族文人的统治策略,引导他们埋头故纸堆,做考据学问所带来的结果。

李诚五十六岁告老回乡后,筑藏书偻名敦说楼,继续撰写许多著作,如《周易解》《易章句述》《易备》《古礼乐述》等。李诚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卒,终年六十四岁。其子李春枝,为清代两浙藏书家之一。他为敦说楼藏书数千卷编目,名《敦说楼书目》四卷。清末,李家大宅失火,敦说楼遭焚毁,李诚的稿本大部分焚毁,《十三经集解》唯存《诗经集解》首册,《水道提纲补订》仅存浙水残稿十余页,《万山纲目》存手稿二十一卷。

光绪十一年(1885),黄岩王舟瑶、黄方庆、林丙修、孙泂、陈瑞畴、江伯震、郏黼平,郏颂平到路桥石曲李诚故居索求《万山纲目》遗稿,仅二十一卷本,又有残缺。次年,王舟瑶、王棻、杨晨、江伯震商议,将此书列入《续刻台州丛书》第二集,由王棻校核。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棻卒,此事中断。同年冬,章梫(宁海人,时属台州)自湖南学政吴树梅幕中归乡,王舟瑶将此稿及刻本交付章梫,请其携湘中校刻。因原稿“真草数分,凌杂漫灭,不易识别”,章梫付其侄章孚(字中子)校核,事成呈户部侍郎、湖南学政吴树梅作序。光绪二十六年(1900),《万山纲目賸稿》二十一卷校刻于长沙,章中子携书版归台州。

《万山纲目》成书,是清末台州先贤对文化事业的贡献。吴《序》说:“叙山之难实倍于叙水,李氏此书,为古今之绝作,舆地之津梁,虽属残编,实至宝也。”如没有为此书校刊的一批学者,此稿早已荡然无存。今日《万山纲目》能列入《台州文献丛书》,是继承先贤、传承台州地方文化的一项内容。

《万山纲目》仅有长沙刻本,被北京出版社列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还被线装书局收入《中华山水志丛书刊》两种书籍正文内容相同,“山水版”比“四库版”多几篇跋文。两书每卷之后,均署原校和复校人。“四库版”书名《万山纲目》,“山水版”书名《万山纲目賸稿》。

《万山纲目》二十一卷手稿,经王棻、王舟瑶、黄方庆、杨晨、章梫、章孚等一批清末台州著名学者反复校核后(其中卷十三、郑十四章孚补录),是一部版本校勘的精品。几位先贤的学识,自清末至今百年来,台州无人可以超越!

 

编者按:以下附万山纲目序、跋及清史稿、光绪《黄岩县志》、民国《台州府志》李诚传,均摘自台州文献丛书《万山纲目》点校本(2017年11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点校者严振非。

 

万山纲目序一

 

大地之中,水流山峙尽之矣。言水者必源星宿,言山者必祖昆仑,其大较也。顾水不尽出星宿,如大江之源远自巴萨通拉木山,大金沙江之源远自达木楚克哈巴布山,黑龙之源远自阿即格骨山,其说古人罕及之。而山则漠南祖冈底斯,漠北祖阿尔泰,亦不专属昆仑也。大抵山水融结,阴阳互根,水源于山,始分而终合,山别于水,始合而终分,川流自古无异议。山则自《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壶口、雷首。说者谓壶口、雷首之脉,自荆山来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说者谓衡山之脉自岷山来。岂知山遇水则止,荆山、岷山断无有越大河、大江,而为壶口、雷首及衡山之理。况乎自岷至衡大江而外,东来则有汉江,东南则有嘉陵,南下则有黔江,而沅水横界其下,俱不能越。盖《禹贡》所言者,人行之路而非山行之脉。后人不察,如唐一行辈,遂有“山河两戒”之说,宋元诸儒悉沿其误,即朱子亦不能定也。纪水之书,自郦道元而下代不乏人,至我朝齐息园先生《水道提纲》集其大成。惟山经缺如。昭代幅员远过前朝,北抵鄂罗斯,西至欧罗巴,南及温都斯坦。复遣监臣四出测验,数万里山河了如指掌。以故珥笔诸臣,于诸山经由派别,纪载独详。诚不敏,未能足遍天下,而博稽载籍,参互考订,对寻其脉络,正其讹缺,作为《万山纲目》六十卷,以补古今之缺典。虽不敢自附于作者之列,然漠南北朗若列眉,并循其自然之曲折,绝无矫揉造作于其间。庶几四海之内万山交错,而若者为枝,若者为干,无不按册可稽,于《水经》外自树一帜。后之有志地舆之学者,或亦有取于是云。

 

                                                     黄岩    李诚

 

万山纲目序二

 

天台齐息园侍郎在《一统志》馆,以郦道元《水经注》不免踳驳,创为《水道提纲》,书而行于海内,从之所共知也。黄岩李静轩明府,以道元以下言水者众言山者希,纂《万山纲目》六十卷,为齐氏《水道提纲》之配。书成而佚其大半,人之所未知也。余视学湘中之三年,友人宁海章明经一山,自家旋湘,抱《万山纲目》賸稿付梓,其缮清本凡十有九卷;一山又得李氏手写原稿以校缮清之本,则增多十二、十三两卷;第五卷又多于缮清本之半。乃携其从侄中子茂才相与校录,定为二十有一卷。时予方梓《湘輶丛刻》《湘雅扶轮集》诸书,留中子于署中,与儿辈互相讐勘,而一山偕予出试宝、衡诸郡五月,旋即梓人竣工,向之所谓人未之知者,今乃复见于世矣。

夫叙山之难实倍于叙水。水之源流分合大小顺逆,皆举目可定,前人成著又多可参稽,山则《禹贡》《山海经》第揭大端,郦注亦仅依其水道为次,欲就此数书中寻其脉络而贯串之,未见其能详也。舆地图学古无善本,若其近出莫精于内府所藏舆图。然绘山亦只作三峰之形,不能举緜互之迹一线而联属之。至若坐谈地势,孰不知山祖昆仑。及与出户登高,论顺逆相生之理,则言人人殊。予生泰岱之阳,间关入都,嗣由都发程,轺车四出。度太行,仰嵩高,涉河越淮,略汉浮江,入豫章以望匡庐,临钱唐而瞻会稽;顷又上二酉,探九疑,驻节于衡山之麓。舟车所历,目绘神图,条系支分,辄爽然其若失。今李氏此书,诚古今之绝作,舆地之津梁,虽属残编,实至宝也。台州濒海,宋明以来名臣辈出,近乾嘉数十年间,齐、李二君均成奇著,非台岳秀灵之气之特钟欤?予独憾齐书行而李书竟至于缺佚,藏山之业传亦难知。及读杨给谏、王孝廉诸跋语,则得存十九卷之旧者,其同邑诸君子之功也,多得二卷为二十一卷。校勘以行世者,实我一山及中子之力也。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  南书房翰林户部左侍郎湖南学政厯城  吴树梅

 

校刻《万山纲目》跋一

 

自马、郑注《禹贡》,有三条四列之说,大旨本《史记·天官书》,后世言地理者祖之。以谓天下之山,皆源于昆仑,分三大支:一支入中州,则黄河南北之山也;一支入南纪,则江汉南北之山也;一支入漠北,则由辽东渡海,起为泰岱,回抱中支。故自羲、轩至于今日,帝王宅京多在中州,此其验也。静轩先生此书,略宗是说,先成南纪八卷,至广西浔州而止,而未及粤闽。次成漠北十一卷,至山东登莱而止,而未及泰岱,盖皆未成之书耳。至中州一支,原稿未见,尤不可谓完书矣!然先生记问渊博,度越时贤,其所造述规模宏远,体例精严,书虽未成而残膏賸馥,犹足沾溉后人,固不可以其未全而忽之。后之学者,诚能详审义类。精研图书,续成是编,以为息园先生《水道提纲》之配,岂不美哉。余从王玫伯孝廉舟瑶叚其原稿,粗读一过,因书于其后。

 

                                 光绪庚寅除夕前三日    王棻   

 

跋二

 

同县李州判诚,于学无不核,而尤深于经及舆地。其说经之书有《十三经集解》二百六十卷、《易章述句》八卷、《诗意》十卷、《诗通义诗篇》《义古礼乐述》若干卷。其舆地之书有《万山纲目》六十卷、《水道提纲补订》二十八卷、《云南通志》二百二十卷、《云南水道考》五卷、《新平县志》八卷、《皇舆纪略》《蒙古地理考》若干卷。此外有《微言管窥》二十卷、《云南载籍辨误》二卷、《宦游日记》二卷、《医学指迷》一卷、《敦说楼集》四卷、《外集》八卷。惟《云南通志》《新平县志》《敦说楼集》《医学指迷》当日有刻本,余俱未刊播。光绪乙酉之冬,余偕友人黄茂才方庆、林大令丙修、孙大令泂、陈孝廉瑞畴、江明经青、郏上舍黼平,郏茂才颂平,至先生石曲故里。求其遗稿,得十余种。然皆编残简蒦,零替不全,此《万山纲目》其一也。自第一卷至十一卷,纪冈底斯山北干至山东登莱而至,余八卷纪冈底斯山东干、南干至广西浔州而止。然此八卷中原稿字皆行草,且多涂抹不易审辨,未及细校。因朝廷方续修《国史儒林·文苑传》即以此本函寄京师,请杨给谏晨呈诸史馆,以备采览。

去岁余与王子庄先生棻,及杨给谏、江明经,议续刻《台州丛书》,拟以此书刻入第二集。讐校之役皆子庄先生任之,顾似刻成第一集而子庄先生遽归道山。今冬,宁海章一山梫,就湘学吴侍郎之聘,来言湘中刻资廉于吾浙。因以此书原稿及副本付诸一山,请其重校授梓。一山可取《大清一统志》、鄂局《一统舆图》《湘中舆地》《公会新刻图》,及省府县志诸书,细加考证,别为《校戡记》以附诸末。若能广征图籍,钩稽脉络,补其遗缺,以还六十卷之旧,则尤有功于乡先哲之遗书也。

 

                                     己亥季冬    黄岩王舟瑶

 

跋三

 

己亥秋日,予自湘学使厯城司农吴先生幕中旋里,友人王玫伯以乡先正李静轩《万山纲目》賸稿十九卷,嘱携湘中校刻。予整装待发,付从侄子中子校之。为订讹字甚多,玫伯又附来江伯震学博所藏李氏原稿真草数分,淩杂漫灭,不易识别。谛检得北条大干,自山东登州府栖霞县艾山,东南走大清河以南、淮以北,西尽卫河诸山,上下凡二卷(上卷全,下卷仅二纸),第五卷又多于钞本之半,槖笔輶轩,无暇董理,乃揭中子渡湘专司校录。至则司农先生深喜之,留住使署,与校其所梓《奉鞠斋丛书》《湘雅扶轮》诸集。予即偕轺车按试外郡。嗣予闻先君子不讳,五内俱裂,星奔故乡。中子始终其事,刻成呈司农公乞序,公又为订正若干条,然后携版归台。先是写本系黄玨成诸君子所校,定予对校。李氏手写残稿两本均有讹字,取《方舆纪要》校之。道里远近东西方位,各有差池,以校胡文忠摹本《一统舆图》亦间不相应。若与《水道提纲》不合者,予以齐氏书,先生著有《补订》二十八卷,今未之见,此书当为订正齐氏之误,不得据齐氏书以刺先生也。予会遭大故,无能与商校事,特版已归台、姑志其梓刻颠末云尔。

 

                                        光绪庚子十月   宁海章梫

 

《清史稿》李诚传

 

李诚,字静轩,黄岩人。嘉庆十八年拔贡生,官云南姚州州判,终顺宁知县。撰《十三经集解》二百六十卷,首胪汉、魏诸家之说,次采近人精确之语,而唐、宋诸儒之征实者亦不废焉。尝谓记水之书,自郦道元下,代不乏人,而言山者无成编,乃作《万山纲目》六十卷。又《水道提纲补订》二十八卷,《宦游日记》一卷,《微言管窥》三十六卷,《医家指迷》一卷。

 

清光绪《黄岩县志》李诚传

 

李诚,字师林,号静轩,石曲人。父秉均,岁贡生,专治经学。诚益加博综,贯串该洽。嘉庆癸酉选贡成均,朝考二等,发云南候补直隶州州判,借补楚雄府姚州州判,署元江州知州,新平县知县,曲靖、云南二府同知,终顺宁知县。

诚初为刘学使凤诰器重,调诂经精舍肄业,筮任后受知于制府阮文达,委修《云南通志》。著有《十三经集解》二百六十卷、《新平县志》八卷、《万山纲目》六十卷、《水道提纲补订》二十八卷、《宦游日记》一卷、《医家指迷》一卷、《微言管窥》三十六卷。

 

 

民国《台州府志》李诚传

 

李诚,字师林,号静轩,黄岩人。父秉均,字平斋。岁贡生,尝从同郡戚学标游,专治经学,著有《名物类求》六十卷、《文曲类要》一卷、《庶用疑》一卷。诚益加博综,贯串该洽,以嘉庆十八年拔贡,补云南姚州州判。历署鲁甸通判、新平知县、曲靖同知、云南同知、南关通判、普淜州判、邓川知州、顺宁知县。在新平,有里魁聚党为民害,历任不能治。诚执而置诸法,余党悉散,民赖以安。地多山,不利植桑,诚仿黔省橡树育蚕之法,教民种植。修桂香书院以课士,祀忠义、孝友、节烈,以资风励。民怀其德,生祀于文昌宫。其在顺宁,西境接耿马土司界,时有川匪出没其地。诚获其首从二十余人,而盗风始息。顺宁重役病民,诚劝置田亩,如宋义役之法,民免派累。复建书院、义塾,定训士规条,未及两载,善政备举。去之日,士民攀送,络绎不绝。诚为治,劝断讼,善辑盗。恐民情不达,每行山野中,访求利病,一有所得,即施于政。所至之处,尤以兴文教、修志乘,表章忠义为急。居云南志局凡五载,成《通志》二百二十卷,稿出其手者十之八九,为总督阮元所称。其说经,参酌汉宋。尤精地理,旁及历算、医术。尝谓“记水之书,自郦道元下,代不乏人,而言山者无成编”。乃作《万山纲目》六十卷,以配齐氏《不道提纲》。又谓,齐氏书网罗既富,不无讹缺,作《水道提纲补订》二十八卷。又著有《十三经集解》二百六十卷、《易章句述》《诗意》《诗篇义》《古礼乐述》《管窥微言》《皇舆纪略》《蒙古地理考》《云南水道考》《云南载籍辨误》《新平县志》《宦游日记》《医理指迷》《敦说楼集》。光绪中,从祀乡贤祠。子焕焘、春枝,皆廩生。春枝,字芝亭,能世其家学,著有《毛诗名物考》《经学汇纂》《历代金石录》《精益求精斋集》。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