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要闻 > 部门动态
索引号: 12331003E96936103G/2021-95038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黄岩区 成文日期: 2021-01-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乡村振兴工作十法”激活乡村新动能
发布日期: 2021-01-27 14:05   来源: 黄岩区 字体:[ ]

8年来,来自同济大学的教授杨贵庆行进在黄岩的山径泥路上,拄一根竹竿,背一个布袋,他怀揣乡村振兴的梦想,帮助一个个村庄焕发新颜。在他的指导下,我区走出一条涵盖乡村经济、环境治理、社会文化、产业振兴等各个层面的乡村振兴新路。

“以前我们靠种地为生,没多少收入。现在不一样了,像我这家店的年收入至少四五十万元。”乌岩头村竹隐泉民宿负责人陈元彬说。

宁溪镇乌岩头村有110间清代古建筑群,保留了难得一见的千年古村景致。这里有艺术家的工作室,有小型博物馆,还有咖啡馆、民宿和餐厅。现在的乌岩头村,每年有近十万游客慕名前来打卡,给村里带来一百多万元的经济收入。“这里环境很好,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很多建筑、装饰都是城市里面没有的,蛮好玩的。”游客柯迎新说。

乌岩头村能有现在的发展势头,得益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团队。多年来,由于村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年轻人陆续外出,不少老房子坍塌了,村子成了空心村。为了留住这方珍贵的传统村落资源,当地将杨教授请到村里做指导,在看到成片破败的传统建筑后,杨贵庆心痛之余,决定给乡村规划建设打个样。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一干就是8年。

“小康中国不应是二元结构:萧索的乡村,光鲜的城市。我们要因地制宜找到乡村发展的特点,将自然的山水通过有效的转换通道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的振兴和产业的保护。这8年来,我们进行了不同类型的试验,在地化的乡村振兴改造走出了不同类型的道路,让空心村活化。”杨贵庆说。

更可贵的是,杨贵庆教授将8年来在黄岩进行的乡村振兴实验总结为“乡村振兴工作十法”,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我们在大量的实践的基础上,凝练出‘乡村振兴工作十法’,这是一个具有黄岩特色的样本经验。”杨贵庆说。

独特的“工作十法”,每一条都有故事。“‘乡村振兴工作十法’首先就是文化定桩,比如说它的文化底蕴的挖掘,形成一种文化的自信,还有点穴启动,功能注入等。”杨贵庆说。文化定桩,是挖掘确立一个乡村的独有内涵,柔性规划,是区别于城市规划中的一张蓝图,适应乡村特点不断调整。后面还有细化确权,功能注入,适用技术,培训跟进,党建固基,城乡共享,话语构建等。

“杨教授把高大上的规划跟乡村的实情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他8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的沙滩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产品变成了品牌,老街成了热门景点,我们老百姓的收入不断增长,日子越过越好。”屿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陈会力说。

8年来,杨贵庆教授在上海、黄岩两地往返,每月两次,每次3天,六七个点连轴转。带领一个个村庄焕发新颜,在他的指导下,一个个“空心村”被打造成各具特色的艺术村、摄影村、网红村,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极大地激发了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这些年,跟着杨教授在古村落建设推进过程中,他的专业知识改变了我们村庄的面貌,我们就像一个个学生一样,逐步更新了自己的乡村建设理念,特别是他的‘乡村振兴工作十法’,因地制宜,根据乡村独特的禀赋,不同类型的去进行打造,我们觉得效果非常的好。”宁溪镇党委书记胡鸥说。

【作者】: 记者 章鸣宇 通讯员 应丽娴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