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2019116号提案 关于加强黄岩古驿道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19-04-04 16:05   来源: 北城街道 字体:[ ]

汉书称马传为“驿”,故称驿道。驿道在古时候担负着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信息传递任务,亦称古驿道。漫漫古驿道昔日的繁荣,曾经的显赫熙攘已经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之中,但黄岩古驿道遗址相对保存完整的有三条。

第一条,台温驿道,即秀岭、盘山岭古驿道,是唐代开辟的台温陆路交通要道,该驿道自黄土岭南行,经五里牌、浮桥头、小南门、十里铺、店头街、院桥街、唐家桥、柏岙街、逾秀岭,转向西南行,经陈家洋、至盘山岭头进入温州乐清境内。全线约长30公里。同时期的黄太驿道(黄岩十里埔——温岭太平),黄椒驿道(黄岩——椒江)相连。这条古驿道在宋朝元朝时置有驿铺,曾经商旅喧哗和战火硝烟,还有大旅行家徐霞客两次访雁荡山经过此驿道,《徐霞客游记》记载:“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步行三十里,宿八岙(八岙在建秀岭水库时部分并入水花村部分被水库淹没)。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二十八日,达黄岩,再访雁山。觅骑出南门,循方山十里,折而西南行,三十里,逾秀岭,饭于岩前铺。五里,为乐清界。”南宋状元王十朋经过此古驿道时曾发出感慨“一岭迢遥十里赊,行人半日踏烟霞”。民国25年1月,临海至温州客运通车,从此该驿道逐渐萧条。但地处院桥秀岭的驿道至今台阶、路廊、大石拱桥、石步碇等遗迹依然保存完整。

第二条,白石古驿道,起于江口街道白石车、白石王、白龙岙、林家岙,到唐家岙的丫髻岩东边坡地与大仁山交界的一道相对低矮的哑口,该驿道北通江北,南达路桥、太平、温州,唐宋时期就是贯通南北的要道,在明朝初期黄海驿道建成后,便是通向台温、黄太两条驿道的要冲之地。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倭乱设海门卫时,增设桐屿铺和构筑白石岭关,成为防御倭寇的屏障。1559年5月4日,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从北向南逐步将倭寇逐入海,命令兵备道唐师尧指挥官兵在此坚拒,倭寇连续几天冲击都没有得逞,死伤惨重,便从水路退往温岭新河,这就是台州抗倭史上著名的白石关大捷,谱写了一曲黄岩军民血的诗篇。白石驿道上有座白石寺,据《黄岩县志》记载,白石寺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因年久失修倒塌,1988年重建。茶亭和路廊虽是重修,但茶亭的石柱是历史遗留,路廊有清朝道光二十二年石佛龛,有光绪十年的石碑一块。该地段驿道由片石和卵石铺成,由于地势平缓,地质构造稳定,路面保存完好。

第三条义域古道,位于黄岩北洋镇,起于头陀桥,经潮济、猢狲岭至联丰村义域岭头与临海市尤溪镇交界处,全长12公里。清咸丰十年(1861年)太平军李世贤带兵进攻黄岩时和黄岩民团在此浴血奋战,以后逐渐荒废。该古驿道用石块砌过,路途上有很多枫树,每年秋天到时能欣赏“生如夏花绚烂,红如秋叶静美”的漫天枫叶。

古驿道是当年的军事之路,商旅之路,是黄岩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为了贯彻“两山理论”,实施“大花园”建设,促进黄岩古驿道由“冷”变“热”,我们建议黄岩区政府加强古驿道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第一,加强古驿道的保护。建议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召集旅游、规划、住建、农办、农林、体育、文化、财政等部门和古驿道涉及的乡镇街道负责人,进行实地调查考察,然后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古驿道保护方案,落实维修、重建、维护资金。

第二,促进古驿道开发。建议开发利用古驿道应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古驿道+旅游”。区旅游委、旅游局、规划局将秀岭、盘山头驿道“台温驿道”与太湖山、秀岭水库、鉴洋湖景区联成一线,将白石驿道与黄岩石窟、隐居寺、保相寺、安然湿地公园联成一条线;将义域驿道与红枫林、长潭水库、划岩山、松岩山和永宁江绿道联成一条线,供游客们旅游、休闲,将古驿道打造成黄岩旅游新名片。二是“古驿道+体育”,以古驿道为载体,区体育局每年组织长跑协会、老年体育协会、柴古唐斯越野等社会机构和相关部门、单位,精心筹划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参与性的各项体育比赛。三是“古驿道+文化”,区文广新局、宗教局、农办等部门,深入挖掘古驿道的文化、宗教内涵,编印一本黄岩古驿道的宣传册,让广大市民、中小学生了解黄岩的历史文化遗产。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