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黄岩 > 史海钩沉

黄海驿道:插羽披星传战报
发布日期: 2019-03-21 14:29   来源: 黄岩区 字体:[ ]


近期再访黄海古道,印象最深的是山下廊这一段,河道、路廊、古桥、东官河段皆相对保存完整。古人沿河筑路,长亭短亭,路边即是河岸,河水潺潺倒映天光云影。隔岸林木高大,树荫清圆蓊郁,自成清寂丰沛的世界。一路清景,迎面自可笑脸相迎,走累了路廊歇脚,喝着凉茶,听人讲东南西北、古往今来的故事。想来古人缘东官河而行,一路都是素朴诗意。

然而,古道的缘起却是残酷而狰狞的战争。

 

古道:倭寇频扰开古道

 

明代的台州始终处于倭寇的侵扰之中,而台州各地,黄岩的东部军事地位尤为重要。1387年,信国公汤和同明威将军方鸣谦巡视浙东诸郡海防,二月,设立海门卫。六月,筑海门卫城,同时沿东官河岸开辟一条全长40多里,宽约2米的黄海驿道。驿道沿途设置白石驿铺和半洋旦(闸门头)、风水山(山头金)烽火台。

志书记载:“邑南北为瓯越通衢,而东抵海门,插羽披星递传,络绎不绝。”驿道不仅是黄岩到海门的官道。临海北岸、黄岩北部和海门经白石岭通向路桥、太平、温州,也要取道黄海驿道。驿道在台州的抗倭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和平年代,驿道更是方便了一方交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驿站:斥候披星传战报

 

铺,在古代,是单指驿站,称“急递铺”。 驿道上每隔若干里设置一个驿站,驿驿相接、形成网络,使政令通达,军报快捷,民情流畅。驿道建成后,在县东十里的白石设白石铺,设铺司1人,铺兵3人。白石铺位于白石,附近有白石关。县志载:“白石铺,东北入临海界至海门卫”。可见白石铺不仅道通海门卫和黄岩县城,并且北通临海卫,南经白石驿道入太平温州一带。

因军情紧急,后又在县东5里增设半洋坦铺,半洋坦铺位于闸门头,即陡门闸附近。闸门头位于红三红四村交界处,东官河至西浦入口。铺址已消失无踪,杳不可寻,唯留陡门闸遗址。据万历黄岩县志有载“县东支河之水,循东傍陡门闸而行”,“宋朱文公议建,后徙于仙浦,元大德中重修”。闸由精凿的石块和石板砌成,方正厚重,历经数百年风霜水激,结构依然完整,落闸的凹槽如初,仿佛随时待命扼住河流的咽喉。

 

烽火台:烽火狼烟递军情

 

半洋旦(闸门头)和风水山(山头金)的两座山头,当地村民成为炮台山。炮台山的称呼,让人联想到烽火狼烟四起,喊杀阵阵,火炮严阵以待的日子。这两座山头,在明代,都曾是烽火台。烽火台耸立于群峰之巅,一路烟楼相望,烽墩相连,曲折跌宕几百里,是明代海防工中的军事防御工程。沿海烽火台递次启动,相互通报,顷刻间,敌情便传至卫所城指挥部,在短时间内就可进入临战状态。为了及时传递军情,明代在半洋旦(闸门头)和风水山(山头金)设立烽火台,烽长1人,烽卒数人,轮流守望。烽火台的布点,以便于相望为准,这两个台,均沿驿道设置在山口高地。烽火台白日升旗,夜间悬灯,配置信炮、火把、铜锣。见三山烽火台发出倭船信号,白日燃烟,夜间举火。驿道铺和烽火台,归属丹崖驿馆,设在县城管驿巷,驿丞1人,馆夫6人。

 

路廊:茶话路廊千古事

 

各地官道上,凡每5公里处必设一路廊,供行人歇脚喝茶聊天,而南方路廊尤多。南来北往的贩夫走卒、文人墨客,就着一杯凉茶诉说着一路的消息,镇日长闲的老者,讲着乡村野店的故事。黄海驿道上有山下郎路廊、下闸路廊、岘岸路廊、下洋郑路廊,半洋王路廊、三山官路廊、东更路廊、栅浦路廊、朝西殿路廊、道感堂路廊、上张路廊。1941年4月18日,侵华日军两辆坦克从椒江滩头(今7816造船厂)上岸,经葭沚杨家桥,过葭沚、栅浦、乌石、三山官路廊、下洋郑路廊、岘岸路廊、下闸路廊,在上湗村停一宿返还。坦克从路廊内经过,以上路廊都有不同程度损坏,压坏驿道石板,拆毁埭头小石桥。

几年之前,山下廊路廊的路面仍是石板路面,而如今已浇上水泥,一侧是农村小卖店,现已经关闭。有一小庙,供奉关帝爷。另一侧仍然设置水泥空心板条凳,几年前凳上的老者也早不知去向。

 

桥:水岸石桥落彩虹

 

江南水乡,河网交错,在东官河流域分布大大小小的沟渠,黄海驿道上自然分布大大小小无数的桥,这些桥有的是平板石桥,有的则是拱桥,落在绿野村落,贯通依依两岸。黄海驿道上的桥,多数是无名小桥,现在仍有一些完整散落在橘林菜地之间,荒径青草,小桥流水,别有野趣。其中最有名的桥,是山下廊路廊旁有一座桥,叫绍兴桥,是黄岩最早的桥,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元延祐四年, 即1317年重建。绍兴桥一侧桥栏已毁,桥身两侧 “绍兴桥”三字仍清晰可辨。

 

六百多年,岁月暗换人间。自民国三十六年(1947)六月,黄岩县政府令镇东乡对驿道改建之后,改革开放三十年间,黄岩至海门的道路由当年的黄海古道演变为六车道的市区大环线的一段。雨夜霜晨,这里行过凶残的侵略者,行过保家卫国的劲旅,行过文人墨客,行过走亲和谋生的普罗大众。如今,古道则日渐冷落,直至荒废。东官河水岸即将焕新,古道已经断断续续,唯桔园荒径、残破的路廊、存留的古桥依稀能见当年插羽急递,行人络绎不绝留下的痕迹。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