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公开 | > 区级有关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 区气象局 | > 通知公告 |
索引号: | 001008010002045/2019-140611 | 文件编号: | |
发布机构: | 区气象局 | 成文日期: | 2019-11-2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中国气象报:筑牢防御台风“第一道防线”的浙江实践 | ||||
|
||||
浙江伴海而生,拥有6646公里海岸线,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这里登陆的台风有46个,影响浙江的多达225个。自强不息的浙江气象人作为直面台风的先头部队,在防御中摸索,在实践中锤炼,逐步筑起东海岸边防御台风的“第一道防线”。 从“抗”到“防”,转变理念开辟气象新战场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南庄平原上竖立着一座“八一台风”纪念碑,提醒人们铭记伤痛:1956年第12号强台风来袭,造成全省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面对惨烈的自然灾害,如何科学防御台风,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决策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人为本、以防为先”的防灾减灾理念在浙江破土萌芽。 2004年8月12日,台风“云娜”来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指挥防御台风工作时有了更笃定的信念和更清晰的思路:要懂得规律,在台风来之前未雨绸缪。人是最可宝贵的,这是防御台风的首要标准! 2006年8月,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来,依据浙江省气象台发出的预警,省政府及时启动台风应急预案,近百万群众得以安全转移。 随着实战检验和经验积累,从“抗”到“防”的防灾减灾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给气象工作划定新战场,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 2008年,湖州市德清县率先开展全国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示范县建设,逐步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 经过多年努力,浙江省公共安全气象保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两部省级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发布;全省所有市、县政府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工作领导机构,与应急、自然资源等28个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所有乡镇、3392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通过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所有市、县、乡、镇级政府出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积极推进村(社区)应急计划制定。至此,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街道)建成率达100%。 此外,从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制评估制度到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再到财政支持的保险救助制度,气象部门建立了全流程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延长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链条,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浙江气象工作始终。 2019年8月,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再次奔袭浙江!这是1956年以后登陆浙江综合致灾强度等级最高的台风,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浙江省第三强台风。 气象部门提前预报预警,全省统一领导部署,多部门加强联动,进入防御台风状态:防汛物资、抢险队伍、应急通信、供电保障等防御措施迅速落实,水库、河网预泄预排,转移人员、疏散游客,及时关停机场、高速公路、旅游景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从“等待”到“行动”,全民参与激活基层“神经末梢” 在做好台风监测预报的同时,激活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神经末梢”,把气象信息传播到最后一公里,一直是浙江气象人努力的重点。 95岁高龄的浙江省气象局原总工程师祝启桓谈起1956年第第12号台风,心情复杂:为什么气象预报准确及时,却仍然造成了那么大的人员伤亡?他深入研究后建议:应该在农村普及广播,建立广播网,改变农村没有接收气象信息渠道的现状,及时将预警信息传播到每家每户。 2008年以来,浙江省气象局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传播接收、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在基层的“四个全覆盖”,完善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社会传播设施共享机制,建立从“信息源”到“传播节点”再到“社会公众”的预警信息快速有效传播通道;建成了4.1万人的乡镇气象协理员、农村信息员、部门联络员、重点单位安全员“四员”队伍,及时传播气象信息。2017年,浙江率先实行以县为单位的属地化气象预警信号发布,同步建立省市县一体化的短临预警业务平台,形成内部预警联动叫应机制,增强了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一经生成,就被立体气象监测网捕捉,台风动态、风雨影响等权威气象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滚动传播。 “‘利奇马’登陆前,我每个小时都要刷新看看最新的台风路径图和风雨影响预测。”温州市苍南县“90后”社区志愿者李泉溢说,这几年明显感觉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了,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一定的灾前准备,这与社区和气象部门常态化的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密不可分。 《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首次对公民提出了储备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自救物资等要求,将公民防灾自救的责任和义务逐步植入浙江人的意识和精神中。 从“等待”到“行动”,在自然灾害面前,浙江人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敢于牺牲的精神,与时俱进地丰富了“浙江精神”。 从“鏖战”到“智斗”,服务需求催生科技创新 近年来,在浙江台风工作总结会上,省委、省政府领导数次点赞台风预报的早、准、细。 如今的浙江,逐步建成日夜守护东海岸的气象“瞭望之眼”——要素更全、部门合作更有效的综合立体气象监测体系,站网密度从“十一五”时期末的6.3公里提高到4.3公里,与水利、环保、交通等部门共享3300个监测站,部门间“聚合”效益日益凸显。 如今的浙江,逐步建立了精细化预报产品体系,建成网格化、数字化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0至15天无缝隙精细化格点预报产品体系初步形成,做到每10分钟更新未来6小时的降水预报,分辨率精细到1公里,逐小时更新未来24小时的天气预报,时效可长达15天。 如今的浙江,形成了覆盖黄海南部、东海、台湾海峡的省级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大幅提升了海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台风路径客观集成预报技术、台风特大暴雨预报技术、台风综合信息检索分析平台建设等多项台风研究项目,有力支撑了全省台风实时预报服务业务。台风路径预报的误差逐年减小,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从120公里左右缩减到了60多公里,在近年来的台风预报服务中多次被省领导赞为“打中‘十环’”。 从“鏖战”到“智斗”,浙江气象人坚持以科技创新武装气象服务,结出累累战果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全民迎战台风的信心与底气。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9年10月22日1版头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