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黄岩 > 旅游会展

城 区 名 胜
发布日期: 2018-12-26 11:51   来源: 黄岩区 字体:[ ]

委羽山 位于县南2.5公里,山似龟形。旧传周代刘奉林在此修道成仙,控鹤飞升,坠落羽翮而得名。中国道教名人司马季主、鲍叔阳、杜光庭、王中立等居住地。南宋诗人戴复古晚年“归老於委羽之下”,元末文学家陶宗仪撰《委羽山纪事》。顾况、杜光庭、王十朋、谢铎等留下许多诗篇,有“千古名区委羽山”之誉。山上原产五色方石,今已不存;昔日白鹤翱翔、蟠松涛声已成郁郁橘林。山麓建大有宫,南朝梁代萧子云手书巨匾。宋代赐额,政和三年(1113),宋徽宗赐宫内镛钟给道人范锜。自元代始,信奉全真北宗龙门派,为台温祖庭,名震东南千余年。现大有宫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重建。宫外古柏橘林,景色清幽;宫内有北宋镛钟、瑞井,存大殿、前殿及两厢40多间。供奉玉皇、邱处机、吕洞宾及“三清”,为明宣德与清康熙时贴金木雕。大有宫现为台州较大道宫,县道教协会所在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有宫后委羽山洞,是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二洞天。陶宗仪《辍耕录》记载道人持炬入洞行两日,闻橹声而返;又载,元代每当清风明月之夜,常有仙女出没其间。洞高2米,30米深处不通。西侧西江之畔赤鲤岩,为《史记·日者列传》司马季主隐居垂钓之地,岩呈赤红色。石翁仲立于赤鲤岩旁,高约2.5米,上刻民国32年(1943)开凿西江水系瓦林汇纪事,有“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的诗意。

五洞桥 位于城西西江之上。北宋元祐六年(1091),知县张孝友垒石为桥,人称“孝友桥”。历代屡有修葺,现为清雍正四年(1726)重建,使用“分节并列”砌拱技术,半圆拱矢跨为1/2的五折石拱桥,具有拱脚推力小,桥孔净空大、外形壮观等优点。桥面石栏雕刻莲柱,桥两旁筑有联拱石墩台。清末已四洞跨水。今长63.5米,宽4.3米。1958年填平桥面通汽车,1963年停止行驶。1989年12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庆善寺塔 位于城关大寺巷。东晋永和元年(345)始建,名安宁塔。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改名。清康熙十一年(1672),黄岩镇总兵阿尔泰重建。50年代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后高35米,六面五级,塔内置梯可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 宋元丰年间始建,现为清道光(1822)重建,同治年间重修。通面阔5间,深5间,重檐歇山顶,覆以黄琉璃瓦,殿柱础刻龙雕莲,前檐柱雕刻龙狮。殿前有东西两厢及大成门等,南有泮桥、泮池、奎星阁,共37间,为台州最完整的孔庙古建筑,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殿东侧有宋代古樟覆盖,高25米多,胸围600余厘米,枝叶茂盛,生机盎然。1989年于孔庙北建“孔园”。

砚池 位于城关。古称包塘,明中叶为官宦人家花园之池,以永宁山双塔倒映似笔而得名。清光绪四年(1878)重浚。30年代,经林迪修葺,置石栏板。60年代后逐渐淤积。

梅花井 位于县城东南方山下。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郑氏出资所筑,又建亭于井上。南宋右丞相谢深甫题“奉思”,杜范题“孝义”。元诗人、戏剧家高明撰写《孝义井记》。宋元时,方山南麓栽有十里梅花,孝义井在梅林之中,俗称梅花井。清乾隆三十年(1771)重砌。历来未曾干涸,味甘仅次铁米筛井。现井水被附近工厂污染。

护国庙戏台 护国庙位于城关鼓屿乡土屿山,清康熙三年(1664)始建,清末扩建,现存27间,祀唐代护国侯崔子玉,为农历三月乡村庙会聚集地。民国6年,于庙后建戏台和依山而筑观众席,层层升高,风格独特,1988年修葺。

五凤楼 位于城关后巷,清末绅士林氏所建住宅。由前大门、后花园及东西凤翼等组成。飞檐翘角,造型讲究,穿斗式木结构,斗栱、梁架精雕细刻。现为城关淑德小学。

白龙潭与飞帘 位于县东5公里,四井潭之水从百丈高处飞垂而下(《赤城志》名为“飞帘”,俗称飞水岩),流向蓄水14万立方米的龙潭岙水库。水库之下是北宋时白龙潭,水从8米高飞垂至一潭,再向下成瀑15米,注入二潭。每逢大雨,飞瀑雾气腾腾,龙潭白雾弥漫,二潭四周削壁,布满白色藻类,白龙潭据此而得名。白龙庙遗址有北宋政和年间碑石1方。  

叠石山 位于县东5公里朱砂堆山上。朱砂堆碎石朱红色,为明代筑城时采石所遗。山顶东有褐黄色巨石分8层相叠,上3层高2.5米、宽3.5米、长5米,向外倾斜30度;底部约8平方米与下8层衔接,望之欲坠。疑为旧传道教洞天福地第五东仙源。西百余米有清嘉庆十二年(1807)始建,1982年重建的隐居寺。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