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区工业经济:开局总体良好 形势不容乐观 | ||||
|
||||
“今年一季度全区规模企业产销增速比去年末,稍有回落,主要是受用工用能紧缺、发展空间不足、物价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但从走访企业后了解到的具体情况分析,一季度的工业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制造业百强企业和龙头企业优势尤为明显,增幅较快,但形势不容乐观,总体来讲,喜忧参半。”近日,区经贸局局长王志和在描述今年一季度全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时如是说。 今年1—3月份,全区规模上工业实现总产值70.83亿元,同比增长26%,超过去年同期近4个百分点;销售收入70.2亿元,同比增长25.9%,出口交货值25.1亿元,同比增长19.6%;利税总额56457万元,同比增长37.7%;工业用电总量为4358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2%。 光从数据上看,我区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比较平稳,但为了更好地解释王志和所说的“喜忧参半”,还是让我们用几个关键词来具体分析下吧。 喜:订单饱满、产品多元化、 投资向好 分析企业的发展趋势,从订单上看无疑是最直观的。 区经贸局近期在走访调查企业中发现,目前我区工业企业手头所持订单的生产安排普遍为3—6个月,其中三分之一的企业订单极度饱满。究其原因,该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受前两年经济危机影响压缩的市场需求得到解放,塑料制品、机电产品的外贸明显增加,就连前阶段步入低谷的摩托车行业也快速回暖,像王野、本州等行业龙头企业今年初接单频繁,过年还加班加点进行生产。同时,伴随欧美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进一步转移,我区模具行业承接的国外中高档汽车模具制作业务也越来越多。 创新转型,一个永恒的发展命题。对于这个道理,我区不少企业深知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在转型路上“扬帆起航”,产品实现多元化发展涌现出的鲜活事例比比皆是: ———浙江德玛克有限公司通过研发生产整条吹塑流水线,原先每模只出4—8腔,单机只卖3—7万元,到现在每模能出96腔,一条流水线最高能卖近3000万元。 ———万隆模具有限公司不断致力研发新产品,成功研制高压注塑成型的新型电视导光板,实现全国该产品的“零”突破。 ———不少节日灯生产企业尝试把节日灯与布艺、铁艺相结合,依托国际当前流行的动漫造型,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 此外,据相关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区新备案的技改项目共29项,计划总投资3.5亿元,新报项目以模具制造和塑料加工为主。 忧:“用工荒”、“电荒”、“原料荒” 今年,“用工荒”让我区不少企业备受困扰,本报曾在年初《关注企业开工》系列报道中对该现象进行过报道,原因不少,从全国来看,由于我国的工业正快速向中西部转移,可供外流的适龄劳动力总量缩减;从我区的实际现状来看,企业“求贤若渴”,设置的岗位“门槛”很高,摆出了没有一技之长就别想“进门”的姿态;反之,民工兄弟们对自身“价位”的评估也越来越高,没有足量的报酬,休想“为之所用”。 从一季度的情况来看,“用工荒”在我区的塑料加工和工艺美术行业尤为突出,一家塑料制品厂的负责人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前两年塑料打机工的工价大致在4.5元—5元/人左右,现在要超过6元,而且即使这个“价位”的也相当难找。 限电也是一个话题。本以为在经历了去年底大面积“节能限电”的困窘局面后今年会有所好转,没想到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全省“电源性”缺电,让企业“内力大伤”,不少企业经营者“心里没底”,生产力缩减了不说,也扰乱了全年的生产计划,产能下降成了“板上钉钉”。 “现在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这是在QQ签名、论坛、微博上屡见不鲜的一句话,是人们对当前物价飞涨年代的一种“发泄”,然而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当属原材料的涨价。今年一季度,我区企业就因原材料涨价使经济效益受到了挑战。原材料涨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生产成本全面提高,我区塑料日用品、工艺美术产品由于科技含量低,一旦其新颖性受到仿造便失去优势,就只能靠量多价廉取胜,因此很难迅速将原材料的价格变动化解在产品的出厂价格中。特别是一些小企业,囤积的原材料本来就少,又经不起亏损,极易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或者被大型同类企业吞并。 浅析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有喜有忧,“喜”的自然令人欣慰,“忧”的也可以看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企业带来影响,也可以迫使一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升级。对此,王志和表示,下阶段他们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紧抓工业性投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紧抓龙头企业培育等工作上来,从而使得我区工业经济实现低碳集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陈丁
|
||||
|
||||